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期货的本质自以为是下,人性的赌博冲动 [复制链接]

1#

我们常常从新闻中,听到石油期货、铁矿石期货,那么这个期货到底是什么呢?

普通意义上的期货,大多数是商品期货,是买卖双方签署一项具有法定效力的合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个月、一年或更久)交割某项货物,并确定了固定的价格、货物数量。

比如,农场主小明的大米即将在3个月后丰收,但小明预测3个月后大米价格会暴跌,所以他就以比现货大米更便宜的价格(假设现货价格大米为元/每吨),拟定了一份合同:以元/每吨的价格,卖出大米吨,总额35万元,3个月后交货。这份合同,就叫做期货合同,然后把这个合同,放到市场上去销售。

所以,期货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期货,期货,就是到期交货。

这时候,如果大米商人小刚觉得3个月后,大米价格不会暴跌,而现在农场主小明的期货合同很便宜,就把这个合同买了下来,然后静等3月后到来。

3月后,如果大米现货价格暴跌,降低至元/每吨,那么农场主小明就预测正确,以元/每吨的价格,提前卖出了本来只价值元/每吨的大米,避免损失10万元;而大米商人小刚则损失10万元。

3月后,如果大米现货价格没有暴跌,微降至元/每吨,那么农场主小明就预测失败,以元/每吨的价格,提前卖出了本来价值元/每吨的大米,损失10万元;而大米商人小刚则赚取10万元。

所以,刚开始的期货,是买卖双方,为了避免未来的价格波动给自己造成损失,搞得一种智慧对赌行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更聪明,对未来的判断更准确),双方都可以对未来商品价格做出判断,但期限来临,对的只能有一方。

但同时,因为期货价格是买卖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而根据经典的价格理论,价格由市场供需双方,也就是买卖双方决定,那么综合了很多某种商品期货合同价格的平均价格,对未来某种商品的价格走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让买卖双方,根据未来价格,决定是否继续生产供给或停止购买。

后来,金融资本家小雷看到这里有利可图,也嚷嚷着参与了进来,但小雷并不生产大米,可他撰写了一个虚拟合同:以元/每吨的价格,卖出大米吨,总额35万元,3个月后交货。大米商小刚又买了去。

3月后,如果大米现货价格暴跌,降低至元/每吨,那么金融资本家小雷就可以从市场上收购现货大米,然后向大米商小刚交割,获利10万元。

3月后,如果大米现货价格没有暴跌,微降至元/每吨,那么金融资本家小雷就要捏着鼻子从市场上高价收购现货大米,然后向大米商小刚交割,净赔10万元。

3个月后,如果金融资本家小雷没钱买大米履行期货合约,那么大米商小刚就欲哭无泪了。

当然了,金融资本家小雷也可以用“3个月后,大米价格将要暴跌”为噱头,把“以元/每吨的价格,卖出大米吨,总额35万元,3个月后交货”的合同,分割成成百上千的小合同,全部卖给小散户,他只负责操盘和收取佣金。这样无论赚赔,他都有可观的佣金可拿。

到这里,由于金融资本家和虚拟合同的参与,期货就变成了一个金融衍生品,和股票差不多了,大众凭借对未来某种商品的价格涨跌预测,而对赌;金融资本家操盘和收取佣金,大赚其利。

更有甚者,一些期货合同的买卖,根本就脱离了实际的商品交易,没有人想过要把期货合同变成真正的的货物,进行交割,当初撰写虚拟的合同的金融投机者,可能根本没有财力履行合同,只是创造一个神话,编造一个故事,从而把把虚拟的期货合同从A传到B,再从B传到C……,如此循环下去,变成了击鼓传花、寻找更多小散户接盘的庞氏骗局。

从最初的买卖双方对赌未来,都祈求利用自己的智慧,减少实体商品贸易的损失;到最终金融资本家入场,利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的人性弱点,围绕虚拟的合同、编造的故事和撰写的神话,让大众参与传鼓击花的庞氏骗局。

期货的诞生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性的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和赌的冲动性,一直没变,并在金融系统的放大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