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http://www.xftobacco.com/(报告出品方/作者:金融信息化研究所)
一、概述
随着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发展,数字金融成为当前主流,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有效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管理部门加大了转型指导和规范,金融机构重视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组织架构优化,推动企业架构转型,强化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应用,加快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及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等多个环节,涵盖了金融业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完善的方方面面。
为适应数字金融发展需要,监管部门将强化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指导和规范,金融机构将不断完善转型治理体系,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创新,通过企业级数据能力提升推动金融业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数字化转型实践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主要基于行业调研和行业专家观点,进行统计、分析,从多维度展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情况。
(一)加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指导和规范
金融管理部门特别重视行业数字化转型规划指导,其中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银保监会年初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数字化转型目标,从治理体系、业务创新、技术和数据能力建设、风险防范等多维度提出重点任务,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落地实施。
金融业加大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规范研制,加强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研究,并提出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参考模型,从转型共识、转型治理、技术支撑、数据治理、应用创新、生态构建和风险防范7个方面给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框架,提出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实施策略,同时给出了转型实施路径的建议。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稳步实施,《金融科技创新安全通用规范》(JR/T—)为进入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的科技产品的技术性安全评估提供依据,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范围和数量不断增加。截至年底,共有17个地区的近个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对外公示,其中科技产品42个,工银金科、建信金科、兴业数金等29家机构的科技产品均已完成技术性安全评估工作,并顺利登记。此项评估既可管控好金融技术创新应用带来的风险,又不过度附加安全措施而影响创新效率,以最小干预原则把好了金融科技创新入口关。
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切实促进金融科技监管和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据调研显示,目前获认可开展金融中介、保险和辅助服务认证及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的机构共有21家,相较年底增加5家。
金融标准认证及相关检测业务涉及规范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金融信息、支持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新技术应用创新、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等多方面。目前,金融科技产品认证作为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制度(简称国推产品认证),认证对象包括客户端软件、条码支付受理终端、声纹识别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11种金融科技产品,金融行业共依据92项标准开展认证业务38项。截至年底,通过金融科技国推产品认证的机构共家,涵盖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多种类型。通过检测认证确保了金融科技产品在身份认证、逻辑安全、安全功能设计、密码算法及密钥管理、数据安全等方面符合行业标准要求,保障金融科技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二)普遍重视数字化转型战略驱动
数字化转型相对之前电子化、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作用和意义,更强调业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业务主导和科技引领的“双轮”驱动,仅依靠科技部门难以有效推动各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为此,主要金融机构纷纷从企业级战略高度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制定金融科技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加大战略驱动,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落地。
根据对46家金融机构的调研,有40家制定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占比达86.96%,其中将数字化转型确定为企业级战略的有38家,占比达82.61%。
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战略驱动数字化转型方面基本形成共识,注重顶层设计,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
(三)加快实施组织架构优化
金融机构不断在组织架构优化与完善方面发力,从决策、管理、执行、创新等多个方面强化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保障。
从决策层面看,在设置最高层分管领导、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进行信息化管理决策的基础上,部分机构由一把手亲自抓金融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工作。调研结果表明,46家机构中有16家机构将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占比约为34.78%。
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及保险公司更注重由“一把手”亲自抓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大转型实施力度。
从关键高管岗位设置情况看,部分机构通过设置信息科技相关的关键高管岗位,加强金融科技管理、推动数字化转型。根据调研结果看,其中设置首席信息官(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的金融机构有23家机构,设置首席技术官(CTO:chieftechnologyofficer)的金融机构有9家,设置首席信息安全官(CISO:Chiefinformationsecurityofficer)的金融机构有4家,设置首席数据官(CDO:ChiefDataOfficer)的金融机构仅1家。根据关键高管岗位设置情况看,目前主要金融机构基于监管要求和加强整体科技管理考虑,重点设置CIO和CTO,但CDO的设置还没引起普遍重视。
从部门设置调整看,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支持金融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的新部门设置和组建,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和水平、支持金融创新。从本次调研结果看,9家金融机构成立相关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其中包括7家银行,2家保险公司。被调研的机构中有13家金融机构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包括10家银行、2家证券交易所,1家保险公司。
另外,有25家金融机构成立创新实验室,其中2家政策性银行及1家开发银行中有1家成立创新实验室,6家国有银行有5家成立了创新实验室,9家股份制银行有7家成立了创新实验室,6家区域性银行有3家成立了创新实验室,7家外资银行有1家成立了创新实验室,8家证券业金融机构有4家成立创新实验室,5家保险机构有4家成立创新实验室。
不难看出,主要大型金融机构在设立支持金融科技创新的机构、部门方面相对中小机构力度更大,从而可以更有效支持金融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
(四)大力推动企业架构转型
基于技术发展、业务创新需要,主要金融机构在推动企业级架构转型方面持续发力,包括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及IT架构的全面转型,提升企业架构整体设计能力,推动组件化、分布式架构深入应用。部分机构加大了中台体系的构建和落地应用,在推动核心系统向分布式云架构转型中也取得较大进展。不同机构在实施分布式架构转型中,既有核心系统从传统大型主机集中式架构全面基于原生云架构和分布式技术体系进行重构的模式,也有只将核心系统数据库替换为分布式数据库的渐进式演进模式,还有部分机构基于开源技术结合云原生实践实现自研分布式数据库的应用等。以下对主要金融机构的架构转型情况做简要介绍:
工商银行从全行视角进行企业架构整体规划,通过业务架构指导IT架构的转型提升,目前已经设计了覆盖全量业务的0余个业务活动、余个任务、余个业务实体,形成了包含63个业务领域、个业务组件、个业务对象的架构资产,打造“全客户、全渠道、全领域”的生态化业务架构。
农业银行持续建设数据、信贷、开放银行、零售营销、对公营销和运营的“六大中台”,并在试点领域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
中国银行企业级架构建设作为全集团最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科技改革战略性工程被付诸实践,以中台思维、价值导向作为未来工作指引,推广战略解析方法,以减少战略执行的衰减,提高IT资源的价值创造力。
建设银行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从业务开放拓展为业务和技术生态全面开放,通过“建行云”打造共享敏捷协同的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服务能力,构建新型“云+”生态体系。
交通银行提出要积极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统一数据底座,实现企业级数据共享,要面向业务全生命周期打造“数字孪生”的业务与系统,推动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金融与非金融、人工与机器智能的相互融合。
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级转型工程取得较大进展,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投产,通过业务建模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建立模型资产库,对业务进行模块化、组件化改造,再通过分布式系统支持业务改造的落地,从而逐步走向核心系统设计的自主可控。
北京银行拟依托企业级业务架构指导IT系统实施,聚焦客户体验打造“敏捷”前台,聚焦能力共享打造“聚能”中台,聚焦流程管控打造“强健”后台,推动从业务到技术的全面转型。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升级数字化转型战略,聚焦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三大重点方向,并分为两个阶段打造了集团级数据中台,改变了原有大数据平台覆盖范围不完整和传统“烟囱式”系统无法实现统一数据治理的局面。
中华财险全面打破原有“烟囱式”系统架构,搭建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并行的“双中台”模式,并对前台及SaaS层应用系统重构,实现灵敏调用全域数据,提升营销水平、服务水平,以及产品快速定制上线。
兴业证券在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体系的支撑下,打造了数字运营平台,建立了用户标签体系、北极星指标体系,实现用户、流量、渠道、活动及产品等领域的一站式数字化运营,提升了精准营销能力。
(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信息科技对数字化转型引领和驱动作用不断显现,充足的科技投入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主要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了数字化转型顺利推进。本次调研的41家有效反馈中,年科技领域投入在1亿元以下的有3家金融机构,在1-10亿元的有16家金融机构,在10-50亿元的有12家金融机构,在50-亿元的有6家金融机构,在-亿元的有2家金融机构,在亿元以上的有2家金融机构。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因为机构类型、规模及实力不同,各金融机构科技领域投入差异较大,其中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科技领域投入较多。
从科技领域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来看,科技领域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最高的金融机构为外资银行,达到12.95%,其次是证券业金融机构,为4.69%,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及保险公司的科技领域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都在3%左右,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开发性银行的占比相对较低。可以看出,尽管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科技领域投入较多,但其科技领域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却相对较低。
(六)不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实施数字化转型需要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科技队伍的支持,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科技队伍建设,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从科技人员数量来看,本次调研的43家有效反馈中,科技人员数量在人以内的有19家金融机构,在-0人的有8家金融机构,在0-0人的有9家金融机构,在0-00人的有4家金融机构,在00人以上的有3家金融机构。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各家金融机构的科技人员数量差异较大,其中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较多。
从科技人员数量同比增长速度来看,绝大部分金融机构科技人员数量呈现不同比例增长,不同类型机构的科技人员数量增长情况也不相同,其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同比增长最快,达到31.33%,其次是区域性银行,同比增长达到23.86%。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随着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其科技人员数量保持着高速增长。
(七)深入推进云计算应用
金融机构利用多种云计算服务模式,整合自身资源,探索和实践开放、共享、创新能力,实现与客户、同业、监管机构等构建云生态系统。营销、运营、生态、OA、管理等不同业务的云化率不断提高,为产业、企业、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目前,金融业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分阶段实现业务系统上云,云计算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从调研的43家有效反馈中统计发现,有9家金融机构的云化率超过了80%,6家机构的云化率达到60%-80%,6家机构的云化率达到40%-60%,有9家金融机构的云化率超过了20%-40%,另外13家云化率处于1%到20%。
从应用的部署模式看,金融机构主要还是以私有云为主,根据调研结果,44家有效调研反馈中,选择私有云部署模式的有31家金融机构,占比70.45%,有11家机构选择混合云部署模式。金融机构考虑安全可信、监管合规的要求,目前的云计算应用模式主要还是体现了“以我为主”的私有云部署模式。
随着云原生技术的兴起,金融行业也开始逐步推广应用。从调研结果看,44家有效反馈中,已经有21家机构开始了云原生应用,涉及DevOps、容器、微服务、服务网格、Serverless等主流的云原生技术,覆盖了计算云原生、开发云原生、架构云原生、数据云原生及安全云原生等多个领域。云原生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IT服务效率,夯实数字化转型底座。
(八)有序推进大数据应用
依托大数据技术,金融业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成效明显,大数据应用已经成为行业热点。从调研结果看,大数据在风控、精准营销、反欺诈、经营决策、产品和服务创新、征信和智能投顾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次调研的45家有效反馈中,有30多家机构表示已将大数据广泛应用于风控、精准营销、反欺诈和经营决策等领域,20多家机构将大数据应用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征信和智能投顾等领域。
从当前金融机构数据平台建设现状角度,大多数金融金融搭建了以大数据平台+MPP分析型数据库为主的平台体系,支撑敏态+稳态的应用体系。另外,数据平台在实现批量计算的基础上,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进行实时数据计算的能力,以满足业务对于数据时效性以及实时类业务场景的需求。
从数据治理和数据运营进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数据治理方法论上都较为成熟,建立公司级的数据标准,对数据质量进行管理,达到38家;建立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管理机制、企业级统一大数据管理平台,分别有36和34家金融机构;设立专门大数据管理部门和具有以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的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少,为29和26家,由此说明金融机构在进行数据治理和数据运营时首先都是以建立标准规范、管理机制和数据平台为主,数据运营体系的建立还较为缺失。
从大数据应用存在的困难来看,绝大多数金融机构表示缺乏专业人才的,达到37家,同时有31家金融机构表示数据不够丰富,有28家金融机构表示数据治理水平不高,22家金融机构表示数据应用技术能力不够,还有13家金融机构表示应用需求不多。此外,还有一些金融机构提出政府等公共数据还不够开放、可获得性不高,这其实也是数据不够丰富的一个方面。
(九)全面开展人工智能应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迈进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广泛应用于金融科技各个领域。从调研结果看,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7个领域,包括流程自动化、客服、风控、营销、智能网点、管理决策以及信息系统运维。本次调研的44家有效反馈中,12家金融机构在7个领域都有应用,其中包括4家国有银行、4家全国股份制银行、2家交易所及证券业金融机构、1家区域性银行以及1家保险公司。应用于OCR、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客服、风控以及营销的相对较多,分别有38、35、33和31家,智能网点、管理决策以及信息系统运维等方面应用相对较低,均在20家左右。
从人工智能应用方式来看,依据特定业务和系统独立实现、建设AI中台能力再深入业务应用、直接采购AI应用产品这3种应用方式的金融机构数量基本持平。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采用人工智能应用方式也不同,交易所及证券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基本都采用了2种以上的应用方式。另外,有15家金融机构采用了3种方式,有11家金融机构采用了其中2两种方式。
(十)加快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
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进行了大量的应用实践。根据45家有效调研反馈统计,进行小规模应用的有16家,有18家机构在非核心业务中进行应用,4家规模大、实力强的金融机构在核心业务中开展区块链应用,还有多家机构开展应用研究和探索。41家有效调研反馈机构中,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场景的有19家银行、应用于贸易金融场景的有15家银行、应用于支付清算场景的有13家各类金融机构,应用于资金管理场景的有11家各类金融机构,应用于数字资产场景的有10家各类金融机构,应用于其他如电子存证、信息披露、监管报送、产品溯源等场景的有11家。
从区块链应用技术平台选择看,46家有效反馈机构中,有24家机构选用了基于开源的HyperLedgerFabric平台,占比达到52.17%。少数实力强的大型机构有7家自研区块链应用技术平台。
整体上看,区块链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金融业大规模应用推广还面临一些实际的障碍和困难。从调研结果看,46家有效反馈机构中,有33家表示区块链目前应用的最大问题还是应用场景问题,场景不多,重量级应用更缺。24家机构认为区块链专业人才缺乏也限制区块链应用,有18家对认为区块链规模应用还面临性能障碍,13家机构还认为安全问题依然是区块链应用需要解决的难题,另外还有3家机构认为技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够同样阻碍推广应用。
(十一)优化升级金融信息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节能、智能等新技术逐步扩大应用,实现降本增效。预制模块化、制冷、供电等多种绿色节能技术,企业级一体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DCIM)、智能运维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数据中心绿色、智能发展。金融数据中心电力、制冷资源利用率平均为51.4%和56.2%,达到较高水平。金融数据中心年均PUE值从年的1.81,降至年的1.74,为达到年普遍不超过1.5的目标奠定基础。
金融网络创新发展,支持金融科技创新。软件定义网络(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具备促进业务创新、灵活的流量管理、敏捷高效的运维部署等优势,主要金融机构逐步开展了SDN在网络建设中的应用。
SRv6技术在金融骨干网的应用推进金融网络转型与创新发展。从行业调研结果来看,全行业有两成机构部署了SRv6,在国有银行中,SRv6的部署率已达到%。5G与金融科技融合初见成效,截至年底,9家机构已建正式运营的5G智慧网点,在服务应用场景创新方面亮点频出。年,全行业已有超过四成的机构不同程度地开展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大型机构的参与比例超过三分之二。
计算和存储领域稳步发展。一是X86和ARM两种架构服务器并存,其中X86产品占据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根据调研结果看,金融业机构X86架构服务器总体占比超过90%。随着信创深入发展正在推动国芯服务器在金融机构加快应用,目前超过7成的金融机构开始部署国芯服务器。二是金融业集中式存储仍然是主流模式,调研数据显示,国内金融机构的集中式存储占存储总体比率的平均值达到76%。另外,分布式存储发展迅速,调查显示,目前92%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使用分布式存储,并且使用规模逐年扩大。随着技术日渐成熟和SSD的成本快速下降,全闪存储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国有大型银行的全闪存容量平均达到30%,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全闪存容量占比达到70%以上。
灾备能力等级普遍较高。根据本次调研统计,70%的主要金融机构都采用了两地三中心的布局,核心信息系统的灾备覆盖率都已达%,实现了对核心系统的灾备全覆盖。目前也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多地多活部署架构,为未来承载云原生、分布式架构的转型提供基础架构支撑。
(十二)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在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中,加强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成为关键。当前,针对国家级网络对抗以及高强度攻防博弈的态势升级,网络安全已演变为人、数据以及运营能力的对抗,更是效率的实时比拼,传统合规的被动防护体系心余力绌。金融机构网络安全保障逐步向积极主动的安全防御体系转型。
47家调研反馈中已有30家机构建成和配备诱捕、溯源、反制等主动安全防御的系统和工具,占比达到63.83%。36家机构基于SOC、态势感知平台等统一安全管理运行平台,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涵盖资产、配置、漏洞、补丁的管理运行,事件处置,主动防护等完善的安全运营体系,占比达到76.6%。
根据对46家有效反馈统计,态势感知平台建设方面,已完成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全面覆盖主要设备、系统,数据采集完整,运行效果良好,已接入人民银行的态势感知平台的机构有15家;基本建成态势感知平台,覆盖主要的设备、系统,数据采集较完整,运行效果较好,已接入人民银行的态势感知平台的机构有10家;初步建成态势感知平台,覆盖设备、系统范围小,数据采集还不完整,运行效果一般,未接入人民银行的态势感知平台的机构有7家;正在建设态势感知平台的机构有5家;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建设态势感知平台的有3家机构;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设态势感知平台的有3家机构;暂时没有建设计划的机构有3家。
等风险,金融机构开始推进零信任安全体系应用,47家有效反馈中,开展零信任的规划、计划配置产品及服务的有9家机构;实现零信任部分场景多地应用的有6家机构;开展应用研究探索的有27家;还未开展此项工作的有6家机构。(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展望
(一)加大数字化转型指导和规范
金融管理部门将加大数字化转型参考框架模型等方法论指导,推动相关标准规范的落地,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继续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创新中心、创新孵化器等政策措施,注重风险控制与鼓励创新的平衡,促进金融科技持续健康发展。围绕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数据要素、绿色金融、智能应用、法定数字货币等领域打造形成“以客户和场景为中心”的金融科技检测认证生态体系,为金融监管提供更有效支撑。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数字化转型监管中的应用,提供面向金融业的风险控制、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运行、统一监管报送、安全防护、综合信息服务等监管类公共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转型治理体系
金融机构根据行业规划要求,持续加大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落地、完善敏捷型管理体系、强化转型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并加快数字化转型办公室筹建,促进科技与业务融合,实现对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推进。同时,金融机构顶层设计将更多围绕“企业架构转型”、“中台体系构建”为核心,打造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架构体系、运营模式。
(三)全面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创新
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推动不同技术的融合应用,分布式新核心系统正在引领进入云原生、中台化、智能化的新阶段,不断夯实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金融团体云加大对行业服务力度,成为金融业加速上云的推动手段,并加速从技术赋能向业务赋能的转变,实现从单纯注重IaaS-PaaS转向SaaS的全领域云计算应用。金融业进一步加大5G、物联网、量子计算应用探索,提高创新活力。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将进一步生态建设,依托金融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开放化、场景化、生态化、平台化服务成为金融科技应用创新的重点。
(四)强化企业级数据能力建设
金融机构将加强企业级数据能力顶层设计,通过数据战略推动体系化的数据能力建设。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将数据、业务、技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全链路的数据研发体系,提升全域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加快数据中台的建设和落地。进一步加强内外部数据整合,全面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实现数据价值驱动发展,构建稳态+敏态的数据服务能力,更有效支持批量获客、精准营销、数据运营、智能风控、精细管理、自动化决策等。数据安全法规、标准落地实施将成为重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将成为数据应用的关键,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手段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将成为热点。金融机构基于数据能力的不断提升,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深入数据要素在确权、价值评估、共享与流通方面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