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非金融企业部门该如何稳妥地实现去杠杆?——当前因金融资本错配的存在,如果在企业部门去杠杆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方式不当,导致金融资本错配程度提高,则不仅会大大削弱去杠杆政策的成效,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结果不仅没有化解债务杠杆风险,反而可能会加剧已有的债务问题或在去杠杆过程中形成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如果可以有效地解决金融资本错配问题,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本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那么就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优化企业债务杠杆结构以及化解实体经济高杠杆风险的政策目标。
因此,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单是要在短期内控制企业债务杠杆率,更需要通过提高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缓解金融资本错配问题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部门的债务杠杆问题。对此,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建设、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部门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入手,提出应对当前金融资本错配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金融体制转型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稳妥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要完善本应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使生产要素价格逐渐趋近于市场机制形成的均衡价格,防止资源要素及金融资本被过度地配置到生产效率较低的行业,避免企业投资规模和产能设计偏离最优水平。
二是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聚焦发展实体经济,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实现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
三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与科研有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税收体系安排,大力促进创新发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四是要积极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社保基金、公积金以财务投资者的方式,或是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等方式进一步充实国有资本,以此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改革步伐,同时要继续完善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债务清理流程体系。实现金融体制的转型发展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
(二)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善金融市场结构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提高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完善竞争政策体系,坚持竞争中立原则,即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规则中立、税收中立、债务中立,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清理废除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中涉及行业保护、市场壁垒、行业垄断等方面的内容,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部门规章,以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产业技术经济规律,将竞争性业务与自然垄断性业务分开,彻底改变地方保护、市场壁垒、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做法,打破行政性垄断,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严格反垄断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在市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环保、能耗等的监管执法,用法治化手段引导市场行为,通过成本内化减少外部性,为形成提高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的良性竞争市场环境创造条件。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是提高金融资本配置效率,改善金融资本错配状况的核心环节。
(三)减少政府不当干预经济,健全金融管理和财政支持体系
政府部门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守夜人”作用。首先,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彻底改变以审批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管理方式,把生产经营和投资自主权还给企业,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
其次,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上,适度降低GDP指标的考核比重,遏制政府投资冲动;在制定产业政策上,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出台指导性、动态的而非强制性、静态的规划;在过剩产能治理和僵尸企业退出的处置方面,尽量减少对行政手段的依赖,以市场化方式倒逼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转型升级。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作用边界,促进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构建新型健康的政、银、企关系,增强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和独立性,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和阳光化。
避免“一刀切”的监管方式,增强金融监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向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民营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等高效企业部门投放贷款,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激励惩戒考核问责办法,避免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督促金融资金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财政政策也应适时发力,发挥改善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四)金融机构要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提高金融资本配置效率
金融机构应着力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充分提高信贷资本配置效率。一是在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的前提下,严格区分类如产能过剩行业中“僵尸企业”般的低效率或无效率企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率企业。对不符合市场化经营目标和授信政策支持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其信贷准入门槛;
对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落后产能以及“僵尸企业”贷款项目,要坚决按要求压缩并逐步退出;对优质高效的企业、具有先进产能的企业和一时陷入困境的高效率企业,应积极支持其合理的信贷需求。
二是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加大对高效率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组建专业性、科技型人才团队,加强对企业科技水平情况的研判,并引入外部专业评估机构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和专业技术设备等资产进行评估,构建包含企业科技水平和科技进步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机制,对企业授信时不仅要分析企业的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还应对企业的科研投入、科技水平进行考核,对那些科研投入较大、科技水平较高的轻资产企业,即使没有土地、设备、房产等抵押,也应该想方设法予以信贷支持。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创新中长期金融信贷产品,全力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积极助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经营转型,帮助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由此推动企业通过更高质量的发展来有效解决债务问题。
(五)企业管理者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切实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原则上只有企业家才需要信贷,企业家也只有先当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故金融资本能否实现有效配置还取决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中国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向经济强国的发动机。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大力发挥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等在缓解金融资本错配中的重要作用。
(六)把握好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去杠杆是一盘复杂而浩大的棋局,绝非朝夕之功。年,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指导意见,因此结构性去杠杆将成为中国去杠杆的基本逻辑和遵循,科学的去杠杆方式也应该是在总体杠杆率稳定的环境下实现局部去杠杆。其中,实体经济去杠杆是缓解金融资本错配的重要环节,也是优化宏观杠杆率的核心和防范债务风险的关键。
对此,金融管理部门在推动“去杠杆”和制定金融相关政策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要重视债务杠杆的区域差异和行业结构差异,立足区域经济金融实际,行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精准施策,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和金融稳定原则,尽可能减少非市场化干预,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的诉求,赋予金融机构在风险处置方面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有针对性地实现宏观杠杆率尤其是企业部门杠杆率稳步下行,同时要统筹把握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对实体经济重点行业审慎监管,合理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金融资金供给,通过并购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措施帮助国有企业降杠杆和优化公司治理,同时采取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等方式,积极稳妥地推动“僵尸企业”市场出清,从而使得企业部门去杠杆有条理地进行。
另外,可以考虑在稳定房地产市场、保持房价稳定及控制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方式向杠杆率和金融风险相对较低的住户部门适度转移杠杆。对于企业部门而言,应主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水平,有效提升债务偿付能力。
第三,要增强经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在重点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要提高重点企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房地产领域风险的应对和处置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