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摊牌债务违约,或将引爆美国金融核弹, [复制链接]

1#

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给美国经济需求降温,以及供应链瓶颈缓解,整体通胀率正在回落,1月14日公布的密西根大学消费者调查显示,1月一年通胀预期初值从前值的4.4%降至4.0%,且为连续第四个月下降,降至年4月以来最低,美国劳工统计局1月12日公布的12月CPI数据(同比涨幅6.5%)也实现两年多以来环比增长首次转负,进一步表明美国通胀降温。

然而,该通胀率仍远高于美联储目标的3倍,继续让美联储和美国消费者感受到痛苦,比如,服务通胀仍飙升至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进口物价正在开始意外回升。

所以,这份被视为美联储转变的信号的CPI数据由于“不比预期冷”,令先发制人的市场感到失望,而就在美联储权衡加息步伐之际,美国经济和美国债券市场已经陷入困境。

紧接着,美国费城联储主席哈克和圣路易斯联储总裁布拉德再次重申标志性的鹰派言论,表示需要尽快加息到5%以上,然后维持这个水平一段时间,预计今年还会加息几次。

这也使得现在让华尔街真正担忧的似乎不是利率的升幅,而是与美联储的矛盾将如何化解以及高利率将保持多长时间,同时,这表明美国联邦的债务借贷成本将会急剧增加,而此时却正好处于为应对债务上限担忧加剧,美国财政部正在加大美国国债拍卖规模之际,此举可能进一步吞噬美国财政部的举债额度。

美国财长耶伦在1月14日表示,财政部将从1月19日开始采取特殊会计策略以避免违反美国债务上限,她还敦促国会尽快提高债务上限,以避免引发美债稳定性的担忧,需要为债务违约上限做好摊牌准备。

耶伦警告国会,如果不暂停或提高债务上限,美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将受到“不可挽回的伤害”,违反债务上限可能会中断联邦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甚至联邦雇员工资等方面的支出,并将会引发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

在美国纽约市西43街竖立着一面美国国债时钟,实时更新着美国债务总额数据,1月14日,在一个像飞机仪表盘一样的显示器上,提醒着过往行人联邦债务赤字总额已经突破31.4万亿美元大关,该钟以秒为单位递增美国借款的数量,如果你在那里呆几分钟,那就是增长几十万美元,并没有真正停止下来。

分析显示,如果美联储将基准利率提高到正常水平的5%以上,那么为此支付的利息将达到惊人的2万亿美元。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在1月6日发布的报告中预计联邦将在未来十年再增加13.8万亿美元的债务才足以支付超过8万亿美元的利息成本,而到年,国债将超过整个美国经济规模的2.3倍,目前为1.25倍,如果美国经济衰退在年全面到来,这些数字可能会更糟。

BWC中文网财经研究团队注意到,1月13日,比美联储加息预期更重要的美元Libor已经超过美国次贷金融海啸的高点至5.%,且从去年6月开始已经飙升了49%,这表明美国借贷成本飙升,这使美国联邦和企业更难以获得低成本资金。

所以,仅从这个角度来看,美联储目前以更慢、更高和保持更长时间的加息步伐的最终结果将会使美国联邦债务经济破产,这也意味着美联储再次向美国金融市场扔出金融核弹,因为,美元利率的飙升终将会反噬美国融资市场,这意味着美国利用高通胀对冲债务利息的能力就会被削弱,并会迅速增加债券利息支出压力。

这使得美国财政部失去救助自己不断膨胀债务及获得低成本融资的能力,同时,也削弱了美联储帮助美国联邦融资的能力,使得美国经济”借新还旧,寅吃卯粮“出现困境,这表明美国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基本面和金融市场可能出现大幅波动的时期,引爆美国金融的核弹或将正式出现。

事实上,早在1月5日,美联储就开始向市场摊牌,公布了一份长达14页的被视为七个月以来最鹰派的会议纪要,无情地粉碎了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希望,尽管,华尔街并不相信美联储所谓对抗通胀的决心,但这对美债来说仍是不受欢迎的发展。

紧接着,有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记者在1月12日美国CPI数据公布后暗示当美联储控制通胀攀升时,除了提高利率外,还非常依赖于美国金融市场下跌、经济放缓等一套组合来抗击通胀,而对美国金融市场来说,这套组合就是引爆美国债务的核弹,并引发了年美国债券和股市的强劲抛售。

这意味着,美国以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困境。同时,也削弱了美联储利用不同经济周期的美元松紧货币政策转嫁每年万亿赤字和通胀风险的能力。

因为,高债务、高通胀、高利率及低增长这套有毒组合的最终结果将会正式引爆美国债务危机,这在美联储向市场公开喊话仍会在今年内多次加息的背景下将变得更加明确。

这就不难理解,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创始人,美国亿万富翁雷·达里奥在1月14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指出,经济周期初期,利率很低,资产升值,到了末期,膨胀越大,公司最终资不抵债,美国目前处于周期的最后阶段,随着利率继续攀升,当前的美国经济形势正按萧条的剧本发展,美国在接下去的两年内发生新的金融危机或将难以避免。(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