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即将过去,考虑到年初1月中旬发过一篇《年的经济》,有始有终,对这一年经济实际情况做一个简要回顾。
仍然从不大有忌讳的角度,也就是资本市场走势和美国的经济说起。
美股纳斯达克从一月中旬的点左右跌到最近的点,道琼斯成分股较少,指数比较好操控,跌的少一点,从跌到多。应该说,在今年这个加息周期中,美股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美联储利率从0拉升至4.25-4.5,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我本以为美联储在意识到加息对通胀的作用有限后会收手,还是把人想得太善良了。
大幅加息对资本市场原本意味着极端事件。如果熟悉金融领域常用的折现现金流估价法(DCF),容易知道资产价格在DCF下对利率变动相当敏感,利率的细微变动就可以导致资产价格的剧烈变化。美股走势,尤其是下半年的走势却呈现对利率变动的脱敏,哪怕美联储加息的时点,美股还可以找“加息幅度低于预期”、“通胀水平超预期回落”等等借口来搞点大涨。
年疫情初期我们已经见识过金融资产价格与利率的脱敏。当时美联储把利率直降至接近0的水平,但是资产价格不可能无穷大,股价涨到一定程度就不涨了。今年我们见到的是另一个方向的利率脱敏,利率上调到一定程度,资产价格不跟跌。实际上,金融学里面,利率与资产价格的反向关系本来就有忽悠人的成分,华尔街和各国投行早就知道并利用这点了。真相是资产价格是且只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并不存在也不需要什么价值基础,更不能用利率折算出什么价值。有人接盘就有好价格,如果能骗到足够多的傻子,加密币那些层出不穷的骗局也能一时之间卖出天价。
今年,美联储的加息还给我们确认了一个宏观经济学规律,也是我自去年美国通胀起来时就一直强调的,加息对抑制通胀没什么作用,多印货币造成的通胀想通过加息就缩回去,显然是痴人说梦。美国通胀走势也确实没有搭理美联储的加息走势,而是完全按照物价自身的逻辑,同比涨幅一路高歌猛进,直到10月,因为基期价格很高,环比物价涨不动了,同比CPI开始回落。
今年,美联储再次清楚地把自己的行事逻辑呈现给了公众,那就是以华尔街(权贵团体)的利益为核心。为何加息分明对抑制通胀无效,美联储还拼命加息?因为它发现加息对股价、对华尔街金主爸爸的财富影响不大,甚至债券利率上升还能多收点利息。确认“加息无害”后,美联储就可劲加息,向全世界装模作样地表演自己对控制通胀有多卖力气。而另一个明显更可行的控制通胀的方式,缩减资产负债表,美联储发现对华尔街爸爸的影响很大,“缩表有害”,它就消极怠工了。美联储缩表缩了大半年,才磨磨唧唧从亿缩到亿。我们对比看看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亿扩张到万亿才花了几天时间。所以说美联储实际根本不关心通胀,只求在不损害华尔街利益(也就是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给公众个交代就行。
美国资产负债表变化
从《经济动力学》我们就知道通货膨胀其实是个价格体系修复的过程,是价格体系偏向穷人、劳动力和净负债群体的过程。今年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通胀再次证实了这点,通胀改善了就业、改善了经济结构,经济活跃度上升。同时,加息就颇有倒行逆施的意味了,加息有利于富人、资本和净债权群体。美联储趁着通胀带来的经济复苏,一通加息,美国房价涨不动了,但是房贷因为利率上调的关系蹭蹭上涨,穷人好不容易工作机会多了些、工资涨了些,多赚的钱又被房贷吞噬了。说难听点,美联储是个剥削机构。
今年的国际金融市场被美联储加息搞得一片混乱,以日元、英镑、欧元为代表的汇率市场二季度开始剧烈震荡,这主要是市场参与者们脑子不清醒造成的。
国际金融市场今年的逻辑说,美元利率上调,所以美元要回流,所以美元要升值。这个逻辑下面,美元利率高,美元汇率还走强,要是用日元、欧元、英镑兑换美元,既赚一笔利率,又赚一笔汇率升值,简直是大赚特赚。并且这还是个正反馈,美联储越加息,美元汇率越强。这逻辑要能成立,美元自己就能成为财富创造的源泉,靠自己加息让自己上天。干脆说人可以靠左脚踩右脚上天得了。
事实上,高利率根本支撑不起汇率,恰恰相反,高利率往往意味着日后更多的货币发行,对汇率是一个利空因素。96年的时候泰国政府为了支撑泰株汇率,把利率搞到15%以上,最后就是快速弄崩泰国汇市。
虽然美元跟泰株不一样,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它的汇率逻辑要兜个大圈子,但是无论如何,加息不可能构成对美元汇率的支持。然而,今年短期内大家都着了魔,偏就都相信了加息让美元走强那套逻辑,各主要货币都受到了冲击,特别是日元和英镑,对美元一度大贬特贬。
美元汇率跟随利率走强不可能是长期现象,无论利率如何,年是看不到强美元的。不过年恰逢美联储降息周期,估计又会有不少人从表面现象得出降息引起美元走弱的错误结论。市场的集体癔症、集体非理性是个非常有意思有价值的课题。
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疲软迹象,美国订单大幅减少。美联储提经济衰退也都提好几个月了,美联储料在明年下半年进入降息周期。
香港资本市场方面,恒生指数从1月中旬的跌到目前不足,10月更曾跌破点,表现远不及预期。年初的时候我认为港股股价与货币基本面有背离,港股年应该能显著走强于美股,结果令人失望。香港市场现在的地位越发尴尬,本来享受两头红利,一方面自身是成熟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背靠经济快速增长的大陆,现在是承担两头风险,国际国内稍有风吹草动香港市场都有点经不住的感觉。
A股市场方面,上证从跌至点保卫战,然后就是反反复复地保卫点。考虑到年A股天量的亿融资规模,这个表现其实算得上马马虎虎。
年中国经济的开局非常好。年全世界许多地方被德尔塔毒株蹂躏了一遍,经济暂停重启、重启暂停折腾得够呛。而中国跻身控制得非常好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国际交往虽然有所限制,至少内部经济运行非常顺畅。
年1、2月,深圳顶住香港疫情暴发的压力,通过全民核酸和强力封控的方式实现了动态清零,这在当时原本是个好事,毕竟奥密克戎那时候刚流行,到底怎么回事还看不太清,先控制一下再说。
不幸的是,深圳有的官员拍马屁拍习惯了,飘了,大谈起制度优越性。一些自媒体比如tuzhuxi,跟着开始大谈防疫的政治性。再然后就是以观察者网为代表的收割爱国智商税的民粹媒体与自媒体矩阵,把防疫完全政治化,结合舆论管控,疫情防控与奥密克戎病毒相关的思考与讨论,迅速地一边倒。
不是说疫情防控只讲科学不讲政治,政治完全可以讲,政治因素也好、经济因素也罢,都应该被考虑和照顾到。但是搞到后来,因为要讲政治所以就可以不讲科学,所以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所以就无所不用其极地编故事造谣传谣恐吓民众,所以就半点不给放开留余地,半点不给放开做准备,搞到11月放开的时候,甭说疫苗ICU这些东西,连退烧药都不够。这帮人是造了孽的。
上海3-5月全城封控,代价惊人。但是在被管控和操纵的舆论环境下,没有给防控代价的统计与策略改换的商榷留下余地,对于疫情和病毒的认知和讨论进入了死胡同。
下半年开始奥密克戎疫情在全国多点暴发,全员核酸和封控静默变成标准举措,最终在很短的几个月内,对财政、对经济、对老百姓的收入和积蓄、对社会精气神造成了毁灭性消耗。这也使得下半年,国内经济很差老百姓很苦,但经济、民生又始终无法成为主要议题。
几个月内,以疫情防控为名对经济和社会秩序肆无忌惮地袭扰破坏,使大家对经济的信心没有了,甚至说,大家对正常过日子的信心没有了。开个餐馆开个小超市,说关门就关门,开个健身房KTV,恢复营业遥遥无期,绝大部分租金还要照付,谁还愿意租门面做生意、把心提到嗓子眼过日子呢?
现在即便疫情防控放开了,老百姓又凭什么相信政府从此为老百姓着想为经济服务了呢?凭什么相信政府从此就执法守法、洗心革面不搞入户消杀、扑杀宠物、焊铁门堵路的这类违法操作了呢?凭什么相信政府从此就不再运动化地搞别的事情了呢?
国内,经济信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修复。国际上,全世界其他地方开放了一整年,中国却只有“偏要做突出一个”封控到底的声音,外国政客们借机煽风点火,全球产业链开始着手“去中国化”。年末,经济形势已经跟年初迥异。经济上的以及更大方面的问题不再多说,容易被扣唱衰的帽子,点到为止。
最后聊几句房地产。年恒大出事以后,我开始讲年是中国房地产的根本转折之年。今年年初又说了同样的话,那时候读者们还当作新鲜事或者什么重大论断来看,现在多地房价都跌麻了,大家好像已经把房地产转向当作理所当然,知乎微博这两个月只剩唱空房地产的。所以说,市场预期的变化往往非常迅速,翻脸比翻书还快,现实中的各类市场很难实现稳定。
前两天邓海清学李大霄,搞行为艺术博眼球骗流量,讲房价明年报复性反弹,应该也没有什么人信。他这么投机,是嗅到了政策调整风向,有领导重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经济刺激政策会有的,房地产刺激政策也会有的,但是人口负增长都摆到眼前了,许多地方的建设过剩也明摆着,我们倒是看看领导意志、政策刺激能不能拧过历史趋势。房地产报复性上涨是不会有的,那些预售房能少点烂尾,就谢天谢地了。
P.S.昨天网易新闻做了个年视频盘点,朋友圈刷屏,然后又整个消失不见。新华社评了个年国内十大新闻,像在开玩笑。今年谈经济我都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当前的关隘显然不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