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子特别行动队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危害有哪些

国产种子的市场如何呢?在寿光市纪台镇孙家村孙振*的蔬菜大棚内,成熟的辣椒挂满枝头。


    退居二线


陈 刚    1995年笔者在日本“四季”剧团研修音乐剧时,就经常听到“四季”剧团艺术总监浅利庆太先生讲,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在未来十年间将会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壮大,中国将成为音乐剧产业的强国,15年将超过日本。然而16年过去了,遗憾的是深谙音乐剧生产管理、运作及其市场发展规律的浅利庆太先生这次的预言却没有能够实现。问题在那里?    ●没有量的积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    自中央歌剧院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排演了美国音乐剧《乐器推销员》,到上世纪90年代中央戏剧学院排演了美国音乐剧《西区故事》和日本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又掀起了一阵音乐剧发展的浪潮至今。尽管我国的音乐剧人和热爱音乐剧的各个演艺事业的社会团体,引进了不少国外经典音乐剧剧目的来华演出,同时也搬演和原创了一些我们自己的音乐剧作品。但应该看到,从音乐剧发展的总体来讲,音乐剧演出的总量是远远不够的,离音乐剧强国的梦想相去甚远。没有量的积累,难有质的飞跃,虽然音乐剧产业的发展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说没有形成一定量的音乐剧剧目的演出是问题的根本,或者说各种问题都体现在了这一音乐剧产业最后环节的现象中。    剧目的上演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引进国外团体的演出,二是搬演国外的经典剧目,三是原创作品。引进国外团体的演出,只能让观众从欣赏原汁原味的音乐剧中,感受音乐剧的艺术魅力,同时使得我们的创作人员也能够有更多地学习和研究音乐剧创作的机会。而要想发展我们自己的音乐剧产业,使我国的音乐剧事业兴旺发达,必须要加强我们自己的音乐剧演出生产。从这16年我们自己的音乐剧演出情况来看,无论是搬演还是原创都并不活跃,更谈不上繁荣。    ●缺乏战略眼光难让市场形成规模    音乐剧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究其原因是缺乏专业并具有长远音乐剧发展目标的演出实体。当前我国音乐剧生产的主要商业运作模式基本是一次性投入:某一个演出投资方,抓了一个剧目并预约了相关的知名主创人员参与创作,临时聘任一、两位演艺明星担任主要角色,同时招聘其他创作演出所需人员来组织演出生产,剧目上演结束后,便没了下文。这样的一次性生产机制,就不可能有在发展目标下的后续剧目生产计划,也就没有剧目的不断开发和积累。一个相对稳定,具有长远规划的创作、生产实体,是音乐剧产业走向成熟并被社会接受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从音乐剧产业的上游来看,因为缺乏不断有新剧目上演的音乐剧演出实体,学习音乐剧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基本是毕业就改行,极少能有参加音乐剧演出的机会,更不要说在不断的演出中积累经验,提高演技水平。应该说中国的音乐剧演员先天素质是不错的,后天的教育与培养,经过这十几年的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一点在“四季”剧团的中国演员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曾经一度“四季”剧团的中国演员就有30多人,他们在演唱和舞蹈的能力方面可以说都能达到世界水平。在经典音乐剧《猫》中,可以完成妓女猫和魔术猫这样高难度的角色。可以说中国不缺音乐剧表演人才,缺的是能够展现他们才华,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表演技能的舞台。毋庸讳言我们在音乐剧作曲、作词、编剧和编舞等极其重要的具有音乐剧特色的专业方面创作力量薄弱。而缺乏相对稳定,具有长远规划的创作、生产实体,缺乏剧目生产和演出的持续性,就意味着缺乏主创人员锻炼的机会,我们不能梦想有一位像韦伯一样的作曲家从天而降,与演员一样,作曲家、编剧和作词等主创人员也需要依附于音乐剧的演出实体,在不断的创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而逐渐地成长、成熟起来。    ●培育市场和观众需广开思路    从音乐剧产业的演出市场来讲,我们也需要有更多专业的音乐剧演出实体,来保障每天都有音乐剧的演出,以此培育市场。应该说我国整体的剧场型艺术市场状态是贫瘠的。从观众进剧场的传统来讲,只有戏曲流派鼎盛时期的名角和以*治思想宣传为目的的样板戏时期,一台戏可以上演一定的时间段,但也无法与美国一台成功的音乐剧,在一个固定的剧场一演就是几千场相提并论。市场是需要培育的,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四季”剧团的经验就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剧目储备,就可以在不断的演出中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四季”会员,发展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众群,而且还通过对少年儿童免费在全国巡回演出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品牌。他们认为,这些少年儿童在十几年以后的将来,就是带着孩子掏钱买票看他们戏的观众。当然,对于音乐剧这种演剧形式寻找多种途径的普及和推广方式也是可行的。循着这一思路,我曾于2000年担任导演拍摄了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投资的我国第一部音乐剧电影《欢乐公主》,于2002年又执导了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我国第一部音乐剧电视连续剧《水果姑娘》,这两部作品在当年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为观众对于音乐剧演剧形式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认为用影视这种更为大众化的传播平台推广音乐剧概念,并打造原创作品,对培育市场,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这种新的演剧形式也是很有意义的。    ●搬演是过程 原创才是发展目标    无论是搬演还是原创都可谓是开卷有益。像北京东方松雷音乐剧发展有限公司演出了原创剧目《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等制作单位联手打造了中国化的《妈妈咪呀》等,每个演出实体都有自己的经营思路和演出风格。搬演可以带来音乐剧的经典作品,在演出品质和收回成本上有一定保障。从搬演来讲,“四季”剧团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他们每天五、六个戏的演出里,大部分都是搬演剧目。搬演剧目给“四季”剧团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满足了日本音乐剧演出市场的需求。只是无论如何音乐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要表现和传递的还应是创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和追求。像《西区故事》这样的作品在有着种族歧视矛盾的美国上演,就会比在日本和中国上演更具有社会意义,也会更受到观众的关注,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和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因此,就算我们在舞台艺术表现上比他们更好,也无法产生他们在演出时剧场里那样的震撼力!因为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就是白人和各类有色人种。可见仅靠搬演只能成为音乐剧大国,而无法成为音乐剧强国。因此,我们最终的目标还是一定要发展自己的原创音乐剧。    ●音乐剧演出常态化不能拒绝小而精    由于我们常见的音乐剧经典作品一般制作规模都比较大,同时在谈到其艺术特征时,又不断地强调音乐剧舞台美术的华丽及其视觉震撼,强调其视听冲击的魅力,好像音乐剧就必须是大制作。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小规模的演出同样可以创造出强烈的视听冲击力。比如,韩国的《乱打》,四个扮成厨师的演员就守着舞台上的一个假定性的厨房,用锅碗瓢盆,刀叉铲勺打出热闹的节奏,舞出了生活的常态美,就这一台“乱打”不但博得了中国观众的喝彩,还一直“打”进了音乐剧强国——美国。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音乐剧,就可以放低音乐剧生产制作的门坎,就会有许多虽然规模小,但制作精良,具有很好的艺术品位和很高的观赏价值的作品涌现出来。    大型的音乐剧制作,明星主创和演员的加盟可以使观众充分地感受到音乐剧的艺术魅力,享受到视听盛宴当然是件好事,但任何产业的良性循环都要考虑成本因素,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小型的、有长远演出计划、不断进行艺术生产,尤其是进行原创的音乐剧实践的创作实体,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餐固然是好,家常菜也要有的吃,这是生存和赖以发展的基础。只有这样不断的积累,才可以改善我们的创作和市场环境,才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端创作人才和明星演员的加盟,才可以让观众天天享受艺术的盛宴。    (作者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