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急性脑梗死新疗法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 [复制链接]

1#

年6月13日,*医科大学一附院昌吉分院神经医学科戴晶主任、王刚刚医生为一位65岁急性脑梗死(卒中)男性患者成功实施了急诊脑动脉取栓术,挽救了患者生命。

6月13日18时30分,医院时,已处于嗜睡状态,言语不清,右侧肢体完全瘫痪。经头颅CT检查,未发现颅内出血及大面积梗死病灶。据家属反映,患者入院时已发病约7小时,已经超过4.5小时的静脉溶栓期限。根据国家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本着“时间就是大脑”的治疗原则,医生将患者迅速转送入介入导管室。经过血管造影评估,发现其左侧椎动脉急性闭塞,经过1小时紧张而细致地操作,医生从患者左侧椎动脉动脉内成功取出了血栓,再次造影显示,患者之前闭塞的左侧椎动脉现已完全开通。术后10小时,患者神志清醒,言语清晰,原先完全瘫痪的右侧肢体从0级恢复至4级,患者恢复自主活动,家属对于我院神经医学科医生团队的成功救治赞不绝口。

据神经医学科主任戴晶介绍,颅内大动脉闭塞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等颅内动脉主干闭塞为主,起病急、病情重,致死和致残率很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血管内机械取栓术被应用于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治疗中。与传统内科治疗相比,取栓术更“主动“,可以直接开通闭塞血管,拯救因缺血而濒死的脑细胞,疗效“立竿见影”。

一般情况下,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会涉及全院多个科室,救治时间紧迫且有规范的救治流程,自年起,我院建立了以神经医学科为主导的脑卒中团队,整合了神经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和疼痛康复科等脑卒中相关学科的综合救治能力和水平,开通了急性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具备了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时救治、一站式救治的医疗技术水平。

该例手术的成功,填补了我院脑卒中防治技术的又一项空白,为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治疗平添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可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又一“福音”。

戴晶,*医院昌吉分院神经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专业临床工作17年,擅长脑血管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多年潜心研究立体定向微创技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在颅脑创伤、自发性脑出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小儿神经微创学组青年委员,*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生产建设兵团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医学会创伤外科与急救专业委员会神经外科专业学组副组长。


  何为脑动脉取栓术?


  目前,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技术。取栓时,医生采用微导管技术,将取栓装置从患者的下肢动脉送到病变的颅内动脉处,然后用取栓装置“抓捕”堵住血管的血栓,迅速恢复血管通畅。在该技术诞生之前,最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是静脉溶栓。但由于静脉溶栓“时间窗”较短(4.5小时内),仅1%~2%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这种治疗,且血管再通率也相对较低(30%左右)。数字减影全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的脑动脉取栓术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针对性,血管再通率可以达到72%~%。当然,任何治疗都有一定风险,脑动脉取栓术总体而言是安全的,但也存在出血、再通后的血管再次发生闭塞等风险。不过,由于大血管梗死本身的致死和致残率很高,故脑动脉取栓的获益大于风险。

脑动脉取栓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血管再通,挽救梗死病灶周围的缺血脑组织、降低脑损伤程度,但对脑缺血已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继发反应,仍需进一步接受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稳定以后,为预防再发,患者须在医生指导下终身进行二级预防。冬季是脑卒中的好发季节,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老年人,更应提高警惕,及早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脑卒中“偷袭”。

取栓“时间窗”


  发病6~16小时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后循环大动脉闭塞24小时内患者在通过相关影像学评估无禁忌证后,均可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年龄过大、血压过高或血糖过高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取栓”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

(宣传科马晓蕊神经医学科戴晶)

编辑:路晓丽审核:马晓蕊

责编:胡娟监审:熊健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