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足问题是这种矛盾的典型表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当前,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正在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流程改造、模式创新、服务升级,并且在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领域开辟新的业务,促进金融领域更深度的大分工;能够为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全新的、充满潜力的解决方案,金融智能服务小微企业的时代正在到来。借助金融科技,推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重构尤为必要。
1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与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比,其发展获得的金融支持明显匮乏。截至年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6.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6.1个和7.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7.8%,比重仍很低。我国小微企业达多万家,其中只有约万家从金融机构获得过金融服务;且小微企业贷款中多是担保抵押类,纯信用贷款较少。商业银行仍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商。然而,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风险难控及定价能力不强等原因,使得商业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市场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不足的重要根源。理论上,在信息完全的市场,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会达到均衡,进而确定均衡供求与均衡价格。然而,由于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往往并不健全,也没有完善的年报制度;部分仍是家庭式经营模式,在经营中常以现金支付,较少利用商业银行的支付服务;是否使用了民间借贷等信息也不透明。这导致商业银行难以获取小微企业完全的信用信息,难以通过财务报表等常规材料判断其信用状况。小微企业融资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有效供给与小微企业的有效需求失衡,资源配置失调。商业银行在资金供求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明显“难于”“贵于”信息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均衡供求和均衡价格。
交易成本高
在贷前调查中,我国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信息不集中,商业银行收集信息、调查信息的成本较高。在贷中审评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审批流程几乎是一致的,但小微企业贷款额度较低且十分频繁而收益降低,单笔业务交易的边际成本较高,商业银行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在贷后管理中,部分小微企业并不能提出合规的报表,对贷款使用的随意性较大,商业银行管理成本较高。
风控水平薄弱
小微企业违约风险大,风险难控是小微融资的瓶颈。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小微金融的风险管理,但在风险识别和计量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建立起高技术含量的大型数据库,缺乏全面识别小微金融风险的能力。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多以机器设备、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为主,尤其是技术型小微企业,拥有的是无形资产,比如专利、商标、股权等。商业银行还难以对专利权、股权、存货、商标等资产进行合理评估,难以建立良好的风险机制。
定价能力不强
小微企业风险高但议价能力最强,由于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定价经验和技术方面不够成熟,难以实现精准定价,主要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参考同业定价水平和客户情况,依据审批人员经验大致确定上浮比例,导致贷款定价很难与风险实现匹配,影响了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2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亟须重构
金融科技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活力,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客户体验,金融服务与产品的提供方式已经发了巨大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不再局限于资金的需要,而是对服务场景、金融创新、服务流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服务场景跟不上小微企业的需求
随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小微企业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线上化”趋势加快。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变化缺乏深层次认识,仍拘泥于传统服务模式,场景化应用不足、客户体验差,尚未将物理网点、小微企业资源的优势与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金融产品与服务落后于小微企业商业模式“线上化”变革步伐。部分商业银行积极迎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但精细化程度不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产品的客户体验满意度不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改进服务、整合资源不够。
金融创新契合不了小微企业的需求
随着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深入,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与节能环保推广应用、“互联网+”行动迅速推进、消费升级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等趋势,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出现新变化,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需要不断涌现。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创新方面推出了一些新产品、探索了一些新模式,但尚未形成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仍然存在层次不高、结构单一、同质模仿等问题;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能力不足,产品设计雷同,产品功能与产品服务落后于市场需求、缺乏机构特色,小微金融、农村金融、社区金融、科技金融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同客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服务流程难以适应小微企业的需求
商业银行现有业务流程与小微企业特点并不融合,许多银行尚未为小微企业建立独立的服务流程。小微企业融资流程复杂、漫长,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审核手续与环节、授信标准尤为严格。从小微企业提出融资需求,到客户经理实地调查、报送材料,再到相关部门的信用审查、贷款获批,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状况下,效率低、耗时长的授信流程已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促使其寻找其它他渠道进行融资。比如:P2P网贷流程简单、快速,逐渐被小微企业理解和接受,获得爆发式增长。
3
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重构提供了解决方案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快速发展,能够助推商业银行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场景服务不足及风控难等问题,推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重构。
大数据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推动了大数据快速发展,正在发展成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大数据改变了传统数据的运作模式,促进数据价值实现与金融机构的内嵌式变革,通过“量”提升了数据分析对“质”的宽容度,使技术与算法从“静态”走向“持续”,降低了数据分析的成本门槛,实现了从数据到价值的高效转化。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甄别、定价和控制的能力,本质上还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能力,并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大数据使得几乎所有的数据都能得到记录与保存,通过对小微企业综合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商业银行提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小微企业主在银行办理业务情况的分析,可以了解其基本信息、资产情况及企业情况等信息;通过对小微企业账户流水的分析,可以判断其经营情况、上下游企业以及资金需求规模等信息;通过对其代发工资与社保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其员工数量、员工收入、经营效益等信息;通过对其与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平台合作的分析,能不断完善小微企业信息,并从多维度对信息交叉核验,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画像”。
互联网技术解决了成本问题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核心是成本问题。云计算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与传统IT系统相比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和灵活性,无须巨额的初始投入,能够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与创新成本。随着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空间逐步打开,掣肘商业银行的获客成本、运行成本、风险成本等均能够得以解决。首先,降低获客成本。商业银行传统的获客方式是“人海战术”,成本较高。金融科技能够通过边际成本低、客户体验好、覆盖面广泛的互联网入口来解决小微企业获客成本高的问题,场景化批量获客将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客户的规模化增长,改变了其获客模式,使其同时获得资金供求两端客户,节省时间、资金和获客成本。其次,降低资金融通环节成本。借助智能风控技术,建立风险审批模型,实现自动筛选客户和批量审批;通过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