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何翠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指出,当前市场投机炒作开始降温,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发改委下一步将密切监测市场和价格变化,多渠道开源节流促进供需保持动态平衡,加大期现货市场监管力度。
年以来,包括铜和原油在内的多种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涉及到塑料制品、轮胎和家用电器等多个行业。坚决遏制大宗商品金融化炒作的呼声不断。与此同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多措并举,如加强供需双向调节、开展大宗商品市场监管并约谈重点行业企业及协会、纾解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等。目前市场投机炒作开始降温,部分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石、钢材、铜等商品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
大宗商品包括3个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如原油、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铁矿石等。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投机炒作?笔者认为,对于大宗商品投机炒作,应多角度分析。首先要认识到大宗商品市场的基本属性,其不但具有商品属性可大批量买卖,同时也具备投资金融属性。在金融投资市场,大宗商品指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大宗商品天然具备双重市场供求关系,其一是产业链上的商品供求关系,其二是金融投资市场上的投资需求关系。
正视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加强大宗商品金融市场的规范与法治建设是必然途径。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疯涨现象,此前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将进一步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配合推动《期货法》出台,完善大宗商品期货监管和风控制度。不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征求意见结束。值得注意的是,草案明确了期货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并大幅度提高行政罚没款金额,最高罚款金额从违法所得五倍提升至十倍,增加了期货市场违法违规成本,此举或将对大宗商品价格投机炒作起到一定震慑作用。
对于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从投资价值或避险等金融市场需求加以分析,也是一个关键的角度。随着疫情相对好转,以及对经济产业复苏的预期,大宗商品市场需求加大,为对冲货币贬值,一些投资机构加大对大宗商品投资也是正常的市场预期。提前预警这种金融市场需求与行为,以引导生产企业提前布局,或更为理性。合理引导规范对大宗商品的投资需求,严厉打击炒作,厘清正常投资与投机炒作的区别是关键。
我国是工业制造大国,原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宗商品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全球性市场,而且国内国外市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全球金融市场趋势与资本动向都深刻影响着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涨,国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也呈上涨趋势。当前,由于美元货币政策收紧、加息预期明显,美元走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有机构分析,回顾这一轮大宗商品牛市,此次上涨除了具备历次大宗商品市场上涨的普遍原因,即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需求、产能回复、需求拉动以及供给端的收缩外,美元下行也起了关键作用。
大宗商品兼具商品与金融投资属性,其价格必然具有波动性。但作为产业需求的商品,其价格波动必然影响生产成本,并加大生产企业的风控成本。因此,充分重视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加强对全球市场的分析,提前布局,无论是对于国家战略规划,还是企业生产和发展,都极为关键。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宣布,将于近期分批投放铜、铝、锌等国家储备。17日,发改委发布《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并将于今年8月1日施行。这对于规范价格指数市场的健康运行,合理引导市场价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于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加强供需管理与行政引导以及法治规范等是一个方面,但充分重视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以及全球化的市场属性,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性思维,也将有利于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责任编辑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