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中药药方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huanzhetiandi/xindejiaoliu/21749.html作为中文互联网上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隔三岔五总能在不同的平台上听闻这样一个传言:“广州衰落了”或“广州要掉出一线城市了”,它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各式各样的版本——但都指向一件事:广州,真的衰落了吗?
不好意思,我认为:是的,无论是纵向与广州在世纪初的辉煌对比,还是横向与其他三座一线城市比较,广州确实已经相对衰落了,其地位与影响力都在缓缓下降。
必须强调,这里的“衰落”也只是相对衰落,所用的参考系是其他一线城市与个别二线城市,旨在表明:广州距离其他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且与某些二线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并不意味着从全国个地级市中随便挑一个,都能强过广州。毕竟,目前来看,广州仍是无可争议的“第四城”。
事实1:广州的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过去20年间被北上深拉得越来越远。
在讲述当今的广州有多落魄前,我想先为大家介绍一个在世纪初繁极一时的广州,或许,有些地方会出乎你的意料。彼时的广州,沐改革开放的春风已久,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环市路上鳞次栉比的百米高大厦们,一幢幢地依偎着,从黑黢黢的楼道窗口伸出头往下望,竟挤满了私家车与深红烤漆的的士,在立交桥上等候着。
论繁华、论街景,完全不输京沪。
回溯到年,大家猜猜,中国大陆人均收入的城市是哪座?
上海?北京?深圳?抑或杭州?
都不对,是广州。03年,广州市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元,不仅超过魔都上海,更是甩开了北京近10个点,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的第一位。那时的北京上海,只是因城市化早而人口多、体量大,论民富水准、经商活力及给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均是不如羊城的。
即使算上广州当时仅有的万常住人口(同期上海的户籍人口就已有万),广州的GDP总量依然能稍逊于京沪,稳稳地位列全国第三的位置,达到亿,离北京的亿只有一步之遥,按那时的发展趋势,就算广州的GDP超越北京,也完全不让人讶异。
十八年,如一梦。当年的“临门一脚”没有超,也许就永远不会再超了。
到了年,四大一线城市的GDP总量分别为:
上海亿
北京亿
深圳亿
广州亿
广州与北京的差距从03年的不到亿,激增至如今的超过10亿,翻了近60倍。排名也从当之无愧的“上北广”下滑成了“上北深广”,被当年并不多么耀眼的深圳逆袭了过去。
哪怕是广州一度傲人的人均指标,也渐渐地变得平庸,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在一线城市中毫无疑问地,双双垫底。
事实2:广州的个人所得税,竟然不到深圳的一半,大略是上海的1/4。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个税是个什么东西?
所谓个税,主要包含:(1)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等个人的经济收入(2)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3)股息红利利息所得(4)财产租赁与转让等
用最简洁的话来说,如果一座城市的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职业天花板也足够高,且市场经济活跃,创业、经商发家致富的可能性大的话,那么它的个税也应当与之成正比。
那广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21年,我国个税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是:
上海亿
北京亿
深圳亿
杭州亿
广州亿
作为老一辈人印象里的“北上广”、“南大门”,在个税方面,广州实在难与京沪相提并论了。即使考虑到人口差异,广州的人均个税也只有多元,与京沪的8+元可谓是“隔了好几层壁”。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堂堂广州(万)的人口足足比杭州(万)多了1/3还不止,可同口径下的个税竟被反超。打个比方,这颇像古典式摔跤比赛中,74kg级的选手被比自己轻得多的55kg级小生K.O一样,错愕而荒诞。
要知道,个税能反映出的并不是一个地区的薪资均数有多高,而一个地方全体行业的职业天花板有多高,毕竟年入万、年入30万与年入10万元所需缴纳的个税,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档。这便揭示了一个问题:广州当前的产业结构、城市能级及阶级跃升的机会,已经支撑不起它从前风光无限时的税源了。
自然,有人会跟我争议广州个税少的原因是因为小生意人多、小作坊多,不少批发市场上的老板雇佣十来名员工,不给员工交五险一金不说,自己也只交个营业税。确实,我们无法排除避税、漏税现象的存在,既然税收数据不完全真实,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总能反映实情了吧?
事实3:在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方面,广州对杭州、成都的领先优势,已经不如其与京沪深的差距来得大了。
本外币存款余额,即在某一时点、某一地点的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全部存款量,可反映当地的资本市场活跃度、市场主体数量与质量、及居民积累的财富,而贷款余额则能反映企业扩张及居民投资的旺盛程度。对于商业城市而言,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纵然再高,也必有勃然的资金需求,且在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的当下,地下钱庄正被快速铲除。故广州那样多的小老板、小厂主,他们的存贷款需求是能够在该项数据上得以体现的。
然而,事实再一次让人难堪——广州的本外币存款余额只有亿,这是什么水平呢?连上海(亿)的零头都不到,离隔壁深圳(亿)差了足足4万多亿。这么一看,杭州(6.8万亿)与成都(5.3万亿)的资金总量离广州的距离远比广州同深圳的差距小得多,将“广杭蓉”列为一档,似乎比“北上广”更贴切些。
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了广州的产业结构与企业质量上。京沪拥有“一市超一省”的雄厚资本与财富,是缘于它们二位,一个是首都,一个是远东经济中心。至于深圳,华为、腾讯两大民企,仲有深交所、招行这两大金融红利,辅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等一众实业加持,足以保它全国第三的经济地位。
而广州,没有金融街、没有陆家嘴,更没有政策关照,依赖本土已有的大区行政资源与国央企配置,能稳住今天的位置也已然是非常不易了。只是广州没能牢牢把握住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风口,没能培育出足够多的头部民企,实在遗憾。到底小商人、小厂主再多,他们对资金总量的贡献也聊胜于无。
事实4:广州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4家世界强竟无一家是民企。
正如前文所述,广州的头部企业论数量、论质量,相较于羊城应有的水平而言,实在是不匹配的。如果说北京依靠央企、上海倚赖外企,深圳与杭州靠民企取胜的话,那广州似乎哪一类都有,但哪一类都不强。广州有4家世界强,分别是:广汽、广药、广建与南方电网,其中3家是国企,还有1家既是国企、又是央企,本土民企再次挂了零蛋。
首先,央企与国企的布局是由顶层设计决定的,地方难以左右,拿广州与京沪比自然是不公允的,且按下不表。那么,扎根当地、服务当地的民企总是广州能努力培育出、争取来的吧?不好意思,广州的民企发展得也并不理想,在省内甚至不如隔壁佛山、东莞,放省外更是难以与杭州相提并论。
省外杭州,拥有8家世界强,民企与国企对半开。除却做互联网平台的阿里,还有做石化化纤的荣盛与恒逸,主营有色材料跟教育的海亮集团,以及涵盖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吉利集团,另有物产中大、杭钢、浙交投等涉及民生方方面面的大国企。
省内佛山,有2家世界强,一家是主营房地产的碧桂园,另家是从业智能家电的美的。另外,调味品行业的魁首海天,做彩钢卷板的老大宏旺控股,也都是好样的。东边的东莞,更是发展出了Oppo、Vivo这般的通讯终端知名品牌。而广州的民企唯品会,都排不进广东百强民企榜的前10。
事实5:广州给当地高校带来的地域加成不明显,无法阻挡中大、广外等高校的下行趋势。
我们经常能刷到,不少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总会纠结该怎样用自己的分数在学校、专业、城市中做出的均衡与取舍,常见的问题如:是在一线城市读个好,还是选择外地的?
可是,这里的“一线城市”似乎不包括广州。我见过拿川大与上大做选择的,也见过纠结报深大好,还是报兰大好的,但很少见有广东以外的学生会拿湖大的分考暨大,或是放弃东北大学、选择广外的。
就连广州的骄傲——中山大学,拿着全国前五的经费,在ESI、软科、QS等主要高校排名榜单上位居前十,录取分数线却只能挤进前20,近三年来的新增院士数为0不说,21年的国家三大奖又一次被剃了光头。而曾经风光无限,喊出“广外既不是也不是,广外就是广外”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去年继在重庆、河南等地遭遇滑档之后,在省内的最低录取位次也降到了6万名以后。
再比如,同省的深大与广大一样是市属高校,也一样由二本起家,可如今深大在湖南、广西等不少省份的高分段录取分数都能与一些末流相提并论了,而广大呢?当北上深凭借着区位优势,使其高校跟着城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分数线上赢得超高溢价之时,为什么广州的高校做不到呢?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广州的衰落呢?广州的产业结构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将来,广州还有没有机会反超深圳、重振旗鼓呢?
且听我下回分解。
怕跟丢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