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http://m.39.net/news/a_5940516.html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保险业作为区域乃至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助推器”,如何在新征程上,找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继续提供可靠的风险转移和保险保障支持,成为监管部门及保险机构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四川银保监局总结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省保险机构助力当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效经验,积极探索保险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明显提升、治理效能显著增强等高质量发展目标。
保险业助力四川省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效
主动服务重大战略全局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川渝经济发展转型、提速、升级的重要机遇。省委省政府强调,必须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提升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四川银保监局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推动全省保险业同频共振、积极行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落地落实。一是加强上下左右联动。主动赴银保监会,专项汇报《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编制进展等情况,争取政策指导支持。联合重庆银保监局组织召开两地监管合作研讨会,在部分领域实现互访交流和日常监管信息共享。推进省级部门横向联络,多次参加西部金融中心推进座谈会,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等在政策争取、纲要制定等领域密切配合,与西南财经大学举行共建清廉金融教育基地签约仪式。二是加强政策研究储备。推动构建成渝金融统一大市场相关工作,组织开展重大政策协同研究,提出消除政策差异举措。两地监管部门共建成渝双城统计监测制度,对保险产品落地分规模、分领域、分区域进行试验性统计,就金融支持双城发展优惠政策、合作意向等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三是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完善服务机构网络建设,截至年末,四川保险机构在双城经济圈范围内新开业机构(含分支机构)28家,筹建12家。推动政银企对接,国宝人寿、锦泰财险联合重庆安诚保险、三峡人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业务创新和服务优化,探索双城经济圈理财产品、柜面互通业务、医疗保险等。辖内保险机构已为双城经济圈企业和个人提供风险保障51.15万亿元、赔付支出亿元。
提供“险资入川”等直接资金支持
推动“险资入川”,对支持地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升级改造提供新动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银保监局联合省内相关部门建立“险资入川”会商机制和重点项目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摸清属地监管保险法人机构的资金运用状况,提出进一步优化利用措施。近年来,保险资金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参与能源、水利、地铁、港口、高速公路、旧城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为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如天府新区科学城建设、西南医学中心、成都地铁线路铺设、四川省港航航电开发、蓉欧快铁成都国际铁路港开发和棚户区改造等。截至年6月末,保险资金在川运用余额达亿元。
发展农业保险、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
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5.89亿元,同比增长51.32%,赔款支出13.34亿元,为.85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06亿元的风险保障。一是推进机构网点覆盖并做好本地服务。年实现42个深度贫困县全覆盖,从而在全省实现财险机构县级全覆盖。年,制定《四川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经营综合考评办法》,引导织密农业保险“保障网”。二是推进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研究确定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实施范围、保险品种、保险政策、财政补贴比例、推进措施等事项,部分市州县已实现首单落地。三是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遴选。联合多部门出台专项通知,明确保险品种范围、参与遴选基本条件、首创承保机构认定、遴选机构数量、服务期限等,厘清了政策口径。四是做好应收账款核查。组织对年及以前年度农业保险业务财政补贴应收账款情况进行核查,积极推动协会出台《四川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应收管理工作方案》。五是加强部门协作。联合五部门召开全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在遂宁市组织召开省市联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提出以改革的思路推动农业保险流程再造、模式再造,建立农业保险工作协同机制。六是建立保障水平和费率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农业保险经营数据平台建设,督导保险机构通过定期回溯机制检验产品费率的合理水平,探索对无赔款客户次年继续投保实行差异化的优惠费率。七是规范承保理赔。印发全省统一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手册,探索建立农险经营过程中的红黄蓝牌制度,加强承保理赔环节的行业自律。鼓励机构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有效满足农村地区保险服务需求,指导行业协会发布牦牛养殖、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等示范性条款。八是拓展特色产品。目前主要有肉牛养殖、水产养殖、蔬菜水果种植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蔬菜、水果、生猪出栏等价格指数保险产品,水果综合收入、育肥猪养殖收益等收入类保险产品。拓展期货期权产品服务三农领域,主要包括鸡蛋、玉米、豆粕、生猪饲料、生猪等期货价格保险产品。九是推进农村小额保险等政策性人身保险业务。年上半年,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为全省.58万人次提供.24亿元风险保障,累计赔付.76万元。
推进车险综合改革
一是降价。截至年7月末,四川车险单均保费为元,同比下降12%,单均保费同比下降元。其中商业车险单均保费为元,同比下降16%。二是增保。全省商业车险投保率为91%,其中商业三责险的投保率在91%以上。三责险平均限额为万元,其中投保50万~万元的占比为51.8%,投保万元以上的占比为44.2%。三是提质。全省车险综合赔付率为72.53%,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为21.14%,同比下降16.22个百分点,居全国省级行政区最低,综合成本率为93.67%,同比下降2.2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截至年7月末,四川车险保费收入.86亿元,全国排名第七,综合赔付率72.53%。从车险保单、业务经营等情况来看,车均保费下降逐步向预测值靠拢,商业三责险保费大幅度降低、投保限额大幅提升,赔付率提升至72%以上,市场费用水平、手续费、综合费用率大幅度下降,承保利润率提高,整体成效优于预期。
加快人身保险改革、增进人民福祉
一是稳妥推进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发展。联合省医保、财政、税务等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多方发力推动普惠型健康保险落地。截至年7月末,本年度“惠蓉保”整体参保人数达万人,较上年增加80万人,增幅24.6%,占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口的比例超过21%,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保障需求,减轻了参保人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全力促进大病保险稳定运行。截至年6月末,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全省20个市州,累计赔付.7亿元,提高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13个百分点,个案赔付最高达到81.2万元,参保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普遍提高,有效缓解因大病致贫返贫现象。三是持续深化长期照护险成都试点。贯彻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监管新规,参与研讨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持续深化成都试点工作。截至年6月末,成都市长期护理保险累计发放待遇77万人次,金额8.68亿元。四是推动行业服务民生保障。推动单一病种商业保险创新,会同医保、财政部门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年前8个月,健康险赔付支出亿元,同比增长85.7%。截至第二季度末,人身保险业为全省参保群众积累了具有养老功能的养老责任准备金.53亿元。
服务全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引入保险资金。近年来,泰康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太平保险集团等陆续在川开办养老社区。其中,“泰康之家·蜀园”养老社区规划面积15.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2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提供约户养老单元,配套泰康西南医学中心正在建设中;“太保家园”为太保集团在蓉建设的首个养老社区项目,封顶后预计可提供余张独立生活及专业护理床位。目前,保险资金投资在四川养老产业的余额超过40亿元。二是强化养老机构风险保障。针对养老机构风险特点和保障需求,积极开展养老机构责任保险业务。加强产品开发,结合历史经验,合理优化条款费率。加大培训力度,就条款内容、适用客户群体、赔付案例等进行全方位培训,切实提升业务人员服务能力和客户投保体验。最新数据显示,四川省养老机构责任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89万元,为家养老机构提供风险保障31.39亿元。
全省保险业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一是财险机构。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保障水平、服务能力和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治理科学、竞争有序的财产保险市场体系,财险产品和服务成为全省企业风险管理、居民风险保障的重要手段,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二是人身险机构。保持市场稳定增长,年上半年,实现规模保费、原保费收入分别为.55亿元和.75亿元。业务结构得到调整优化,36家公司个险渠道实现正增长,8家公司增速超过50%,业务持续回归保障,期限结构持续调整。保险保障作用得到强化,上半年全省新增承保件数.37万件,新增风险保障保险金额30.34万亿元,赔付支出.26亿元,同比增长30.46%。三是中介机构。党的建设逐步加强,推动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专业中介机构做到应建尽建,实现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机构全面加强业务、财务、人员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与合作保险公司实现系统互通、业务互联、数据对接。
未来保险助力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更加有效发挥保险资金作用
一是对接重点项目。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保险机构召开“险资入川”推进会。建立健全全省重点项目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机制,为险资到川做好协调服务。二是主动下沉服务。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展险资投融资对接会,宣传相关政策。三是加强监测分析。持续做好保险资金在川投资情况的收集与分析,督促保险机构严格按照银保监会相关要求做好资金运用风险排查,切实摸清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底数。
推动财产保险为实体经济各领域环节提供充分风险保障
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加快车险产品创新,探索增加三责险保额上限,探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市场进一步集中,进一步改进财务和互联网监管。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发展,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大力扩展食品安全责任险服务范围,鼓励机构研究设计多种费率计算方式的产品,满足投保企业不同的需求。推进四川省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试点,指导机构合理设计成都市建设工程潜在质量缺陷保险条款并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全省地震、暴雨、洪灾的实际情况和企业、政府部门的需求,探索完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调研设计具有区域特征、符合市场需求的包含暴雨、洪水、森林火灾多灾因的保险产品方案,努力推进巨灾保险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人身保险突出民生保障、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大力推进民生保障工作,深化人身险改革。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关于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的监管制度,推动大病保险规范运作,持续深化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试点,进一步引导辖内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有序推进“惠蓉保”有关工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服务民生保障。
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一是推动机构向数字化企业转型。引导保险机构强化顶层设计,设立转型战略目标,以业务变革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点,融入产品、营销、服务、风险等各个环节,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端到端服务的数字化体系。二是塑造数字化保险形态。运用金融科技为业务链条赋能,利用互联网探索不同的场景业务,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服务,积极应用新技术对客群进行精准管理,实现产品开发、客户开发、销售服务、核保理赔等流程再造。三是推动数字驱动运营。通过数字化推进运营模式变革,实现业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升级,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决策向数据支撑的科学管理转型。
积极推进绿色保险
进一步加强横向联动,与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提升对保险机构的信息服务和指导水平。强化监管引领,鼓励机构融入绿色金融发展新格局,将绿色金融纳入经营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理赔”通道,更加规范、高效、优质地开展理赔工作。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创新融资产品,积极发展环境保护技术装备保险、低碳环境保护类消费品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等,丰富节能环保金融产品种类。
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一是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加强非现场监管,加大车险市场整治力度,持续监测车险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和保费增速等指标,实现车险市场秩序持续稳步向好。持续加强满退、短期健康险转保等重点风险监测,实时跟踪预警。加强敏感时点的动态风险监控,推动机构加强舆情监测,严防声誉风险。开展重点公司、重点产品、重点渠道、重点地区等多维度监测,摸清底数,抓早抓小。二是履行法人监管职责。强化法人机构日常监管,持续开展非现场监测及风险分析,全面评估风险状况,推动排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等风险,定期形成监管报告,实施精准监管措施。持续推进偿付能力和资金运用行为日常监管,有序开展风险综合评级、投资比例、投资能力、投资行为监管。三是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加强机构股东股权变更审核,穿透识别机构实际控制人和资金的真实来源,阻隔外部风险向保险中介市场传递。建立完善统计报表制度,加强市场运行分析和非现场监管。深入开展机构和高管信息整治,探索建立与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作机制。四是加强监管联动。指导和帮助分局加强对辖内保险机构监管,做好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宣传培训,并对具体问题开展答疑和指导。
作者|陈育林「四川银保监局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