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零碳园区系列文章碳金融加快碳金融服务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样防治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629/4646633.html

引言

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承载,是企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是国家和地区推行双碳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前三期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产业园区尽早进行专项规划、第三方碳认证和减碳路径的设计,从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生活、碳汇等多方面阐述了转型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每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约在2.2-12.5万亿元之间,仅靠财政资金难以支持双碳目标达成,还需撬动私营部门和社会资本。但传统行业正在转型过程中,这些仍被认定为高碳行业的经济行为往往不能被认定为“绿色”,因此难以得到这方面的融资。绿色金融如何将碳资产进行挂钩,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产业转型发展中,成为双碳战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碳金融

要了解什么是碳金融,我们必须提到一个更广阔的概念——绿色金融。绿色金融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末,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利用金融手段保障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领域。由于各国绿色金融的理论体系、作用机制、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对绿色金融的认知也不尽相同。我国在年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对绿色金融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由此对绿色金融的目的、项目类别、活动范围等做了明确的界定。

碳金融是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发展方向,它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明确的概念或定义,但一般认为是减少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及其他相关金融活动。由此可见,与绿色金融涵盖的广泛领域不同,碳金融更专注于“减排降碳”,能够有效地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引导至低碳发展领域。产业园区能够利用碳金融市场体系助力双碳转型目标的实现。

绿色金融与碳金融

二、产业园区建设碳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脱碳结构升级、完成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毕马威气候及可持续发展团队深度参与并分析了欧盟碳交易市场及产业脱碳的发展历程,早期的欧盟产业脱碳是以行政管制及碳税调节为主要工具,但因为管理信息量大、费用高、增加企业成本、缺乏动力机制等问题,推行速度比较缓慢。

碳金融产业体系的诞生和发展对产业脱碳转型起到重要推力。它以碳排放交易权的核定和交易体系为基础,建设了助力产业脱碳转型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资产管理、碳信托等全链条碳金融服务,也推动“碳定价”成为决策工具在各行各业的投资和经营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推动双碳战略的过程中,碳金融体系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园内发展碳金融的本地化服务和核证,为引导脱碳转型的投资提供数据支持和本地一站式服务,将加快推动园区产业升级并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碳金融服务的类型

年04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表《碳金融产品》行业准则,详细界定了碳金融产品的类型及其定义,主要包括:

3.1碳金融市场融资工具:

1)碳债券:

发行人为筹集低碳项目资金向投资者发行并承诺按时还本付息,同时将低碳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收入与债券利率水平挂钩的有价证券,是一种重要的碳融资工具。

2)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碳资产的持有者(即借方)将其拥有的碳资产作为质物/抵押物,向资金提供方(即贷方)进行抵质押以获得贷款,到期再通过还本付息解押的融资合约。

3)碳资产回购:

碳资产的持有者(即借方)向资金提供机构(即贷方)出售碳资产,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约定价格购回所售碳资产以获得短期资金融通的合约。

4)碳资产托管:

碳资产管理机构(托管人)与碳资产持有主体(委托人)约定相应碳资产委托管理、收益分成等权利义务的合约。

3.2碳金融市场交易工具:

1)碳远期:

交易双方约定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相应的以碳配额或碳信用为标的的远期合约。碳远期的意义在于保值,帮助碳排放权买卖双方提前锁定碳收益或碳成本。

2)碳期货:

期货交易场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的碳配额或碳信用的标准化合约,是最主要的交易产品。

3)碳期权:

期货交易场所统一制定的、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碳配额或碳信用(包括碳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合约。

4)碳掉期:

交易双方以碳资产为标的,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交换现金流或现金流与碳资产的合约。

5)碳借贷:

交易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其中一方(贷方)同意向另一方(借方)借出碳资产,借方可以担保品附加借贷费作为交换。

3.3碳金融市场支持工具:

1)碳指数:

反映整体碳市场或某类碳资产的价格变动及走势而编制的统计数据。碳指数既是碳市场重要的观察指标,也是开发指数型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的基础。

2)碳保险:

为降低碳资产开发或交易过程中的违约风险而开发的保险产品。目前主要包括碳交付保险、碳信用价格保险、碳资产融资担保等。

3)碳基金:

依法可投资碳资产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既可以投资于CCER项目开发,也可以参与碳配额与项目减排量的二级市场。

然而,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各类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阶段、规模等差距显著,目前市场上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SG投资以及绿色基金为主:

从交易市场来看

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代表的金融产品是基于现有金融体系构建的碳金融工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金融产品是融合环境效益、突破传统金融框架的金融创新产品;

从发展规模来看

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碳金融的支柱性产品,绿色基金、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保险等也随着碳金融概念的普及高速发展;

从投融资端来看

碳金融工具投融两端协同助力可持续目标的实现,融资端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融资等,投资端主要是ESG基金投资及负责任投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目前以ESG为主体的绿色基金引导更多资本流向可持续发展领域。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四、碳金融服务建设的重点难点

在产业园区内配套碳金融服务建设仍存在几个重点难点需要解决。

1、碳排放交易权的核定标准需要统一。在电力行业先行试点后,八大行业都将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如何对于企业碳配额和减排量进行科学、完整、统一的评估核定存在技术挑战。

2、目前碳金融产品的评估、核查与认证尚未与国际接轨,难以获得国际金融投资机构的认可,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参与意愿。

3、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结构失衡。尽管我国在碳金融业务中发展迅速,但基本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绿色基金、绿色保险、ESG投资等占比较小,创新性碳金融产品较少。

4、碳金融建设发展的体系不成熟,人才力量不足。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碳资产管理机构、评级机构、碳排放量第三方核算机构、碳排放交易的中介机构、环境效益评估机构等体系建设还不成熟,存在操作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五、碳金融服务建设的战略举措

毕马威在全球最早启动气候及可持续发展专业咨询服务,已有40多年历史,参与过众多政府组织及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政策研究。我们建议产业园区尽早制定碳目标和碳金融的协同机制,聚势谋远,布局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举措:

1.研究制定碳金融产业链招商政策

园区管委会可考虑下设碳交易管理中心,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构建碳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议研究制定碳金融产业链产业规划,研究主体包括碳质押贷款、碳债券、碳基金、碳资管、碳保理等金融主体,绿色认证、环境咨询、资产评估、碳排放核算、数据服务等绿色中介服务机构,还包括气候投融资、低碳技术方案、法律服务、双碳转型咨询等场参与方。

2.谋划碳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发展的路线图

建设碳金融评价体系,发展企业双碳转型融资对接服务平台,上线绿色金融服务板块,实现集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认证于一体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功能。未来,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与气候投融资机构等进驻碳金融服务平台,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广碳普惠的生活方式,形成产业园区“碳中和”名片。

3.建设数字化碳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企业的碳资产随着技术的投入不断变化,建立数字化的碳资产管理服务平台,动态的核查盘点企业的碳资产数据,并快速的对企业脱碳路径进行跟踪分析,报告实施成效并诊断提供减碳重点环节。开发碳资产管理AI工具,对企业碳资产进行资管策略建议,并通过园区碳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接服务。

4.引入专业机构为重点企业赋能

邀请毕马威等国际领先咨询机构结成双碳转型赋能联盟,对产业转型需要外脑和战略咨询的企业进行摸排辅导,介绍碳金融体系建设进展、方向和主要工具支持,解读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碳核查的规则和参与办法、碳资产管理实践等,充分发挥碳金融服务平台的赋能作用,促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碳金融服务建设的战略举措

结束语

产业园区低碳绿色升级离不开碳金融工具的助力,碳金融通过价格机制,更直接高效的引导产业资本投入到卓有成效的减碳技术。产业园区可通过碳金融产业链的建设、路径规划、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部署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为掌握关键减碳技术和需要融资推动转型的企业带来加速度以及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①《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8

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毕马威,.9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4

廖亮毕马威中国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政府与基建咨询服务总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