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蔡猜私董会新零售冰火两重天,消费升级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 http://m.39.net/pf/a_4518150.html
年零售行业新趋势

1.无人零售接连传出“噩耗”;

2.传统商超的生存状况恶化,线下传统零售进入转型阵痛期;

3.线上品牌试水线下市场实体商业回暖,线上、线下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

4.“廉价、便宜、性价比”仍然是大众消费生意的最核心因素;

1

上半年零售大事件

商超站队AT

随着实体零售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线下零售商纷纷联姻“新零售巨头”,目前“站队”主要分腾讯系和阿里系两派,其次还有与京东、苏宁、多点Dmall的合作。

今年上半年,腾讯系优势相当明显:

家乐福与永辉、腾讯签订初步的股权投资意向书;

步步高“牵手”腾讯、京东合作发展智慧零售;

华润万家与腾讯、京东、美团外卖达成合作;

沃尔玛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山姆会员商店上线京东到家;

天虹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利群股份与腾讯云签订智慧新零售O2O项目服务协议;

此外,大润发与苏宁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步步高、人人乐、中百仓储均与多点Dmall达成合作……

目前,银泰、三江购物、百联集团、联华超市、新华都和高鑫零售已“站队”阿里系,永辉、步步高、家乐福、华润万家、沃尔玛则加入京腾系。

“关店潮”持续:

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等闭店调整今年1-6月,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4%、4.6%、9.5%和6.2%,实体零售持续回暖,但传统零售“关店潮”却仍在持续。

今年上半年,沃尔玛关店16家,家乐福关店6家,华润万家关店3家,永辉、永旺关店2家,美思佰乐关店1家,百盛关店1家......

虽然有人把零售业关店潮归咎为电商的冲击,但租金水涨船高、人工成本增长、经营模式一成不变等也是导致实体零售倒下的重要因素。

资本风口:

98家实体商业品牌获融资实体商业品牌正处在资本的风口之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98家实体商业品牌获得融资,涵盖了餐饮、儿童、家居、服饰等业态。

近期的主要投资案例:

年3月9日,便利店西北王——西安每一天便利宣布获得2亿元A轮投资,春晓资本领投。

年4月24日,鲜食供应链老兵陈登旺创办的便利店对外宣布获得春晓资本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年4月28日,福建便利店龙头企业见福便利获得红杉资本2.4亿元投资,企业估值12亿元。

年6月1日,武汉Today便利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本轮由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领投,估值超30亿元。而就在半年前的年11月20日,Today便利刚刚完成2亿元B轮融资,由信中利集团领投,A轮领投方红杉资本跟投,当时估值已近20亿元。

年7月20日,成立仅一年多,由春晓资本等投资,前十足便利店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忠建创办的邻几便利店在合肥置地广场开出了第家门店。

新物种继续诞生:

小象生鲜、超级研习社...新零售元年过后,年则迎来加速发展时期。线下线上巨头均继续发力新业态,纷纷推出新物种。

上半年诞生的新物种就有:如美团的“小象生鲜”、绿地G-Super超市新副线“吃喝研究所”、家乐福的“极鲜工坊”、星力集团的“乐品鲜活”、复华商业的“地球港”、大润发盒马鲜生的“盒小马”、超级物种孵化了两个新物种——超级研习社、永辉私厨。

值得注意的是,新诞生的物种在“超市+餐饮”模式上进行了一番改造:

如吃喝研究所没有售卖蔬菜与活鲜,而是主打全品项冻品;盒小马首家门店并没有设置餐饮区域,反而增设体育用品专区;超级研习社从超级物种内部的培训基地,转型体验式空间。

线上、线下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

线上品牌试水线下市场实体商业回暖,曾经专注在线上市场的品牌们不约而同走向线下,掘金实体店。上半年,服饰、电商平台、APP等集体开启线下扩张之路。

6月,小红书在上海静安大悦城开出了第一家线下体验店“小红书之家REDhome”;

5月11日,爱奇艺首家线下影院“娱刻”落户广东中山;

4月29日,服饰电商妖精的口袋首家线下实体店进驻南京水游城;

4月28日,网易考拉海购首家线下实体店“海淘爆品店”亮相杭州大厦中央商城;

4月20日,天猫国际走入线下,入驻杭州西湖银泰;

3月,健身应用APPKeep在北京华贸购物中心开出了品牌首家实体健身房——Keepland。

人事变动频繁:

23位零售高管异动。进入年,零售行业略显动荡。

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1-6月,沃尔玛、麦德龙、高鑫零售、卜蜂莲花、新世界百货等11个超市、百货企业共有23位高管的职位发生变动,包括辞任、内部调任、新上任等。

阿里巴巴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如张勇、陈俊“入职”高鑫零售董事,意味着阿里与高鑫零售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进展的一步。而卜蜂莲花陈耀昌“受命于危难之际”,却在卜蜂莲花连损5年后的盈利之时选择退出,颇耐人寻味。

2

年创新企业失败大盘点

GOGO小超

年,无人零售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席卷新零售行业,然而,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仅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无人零售就接连传出“噩耗”。

先是无人店面临提前结业。年年底,在40家无人店中,有十多家店以结业收场,剩下的店也面临营业额不理想的境况。紧接着,无人货架行业崩塌。

年年初,“GOGO小超”停止运营的消息传出,这是无人货架行业全国第一家倒闭的企业,由此,揭开了无人货架企业接连倒闭的序幕。

“GOGO小超”“GOGO无人超市”隶属同一家公司,开业之初,与福柜、果小美一起成为了成都本地的明星创业产品。

无人零售最大问题源于无人模式创造出的效益过低。无人零售虽然在租金和人工方面有所缩减,但在技术和维修等管理成本上的支出相应提高,且随着消费市场猎奇心理的褪去,无人零售的生意逐渐趋于平淡。

通过成本支出和营收上的对比,无人零售最终能实现的效益要远低于传统商店。当然,无人货架和无人柜在技术成本上的支出虽然会比无人店低,但规模扩张和货损率等问题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压力会更大。

根据媒体调研,“GOGO无人超市”、“GOGO小超”两家无人超市的平均客单价为33至37元,平均单日流水至元,不算后台研发成本已实现盈利。

然而,GOGO小超2个月就扩张到多个点位,步子迈得太大是加速倒闭的原因之一,运营失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比部分无人货架公司对布点的严苛要求,GOGO小超将大部分点位,投放在保险、贷款、销售、客服等避开朝九晚五上班时间且流动性强的行业,导致货损率严重。

从开业运营到倒闭,“GOGO小超”只用了4个月时间,并且项目下的多个员工都还没发工资。

领蛙

领蛙成立于年7月,是较早进入无人货架领域的玩家之一。1月12日,便利蜂宣布以数千万的价格收购领蛙。

而这事发生后,创始人蒋海炳还被蒙在鼓里。按照他的原话:我一下子就懵了,我说我昨天还在联系新的投资人,怎么可能今天就卖掉,更何况我是股东,也是董事,怎么会不知道。

被称为无人货架发明者的他甚至扼腕叹息:“原创者被抄袭者收购,是一种耻辱!”

与其他因货损、资金断链而倒闭、被收购的无人货架项目不同,领蛙走的是精细化运营路线,在其他大规模无人货架货损率高达40%的情况下,领蛙的货损率只有13%,客户留存率95%、毛利润35%。

蒋海炳的说法,公司本走精细化运营路线,投资人则认为需要继续扩张以配合融资,因此发生了“孩子被卖家长不知情”的闹剧。

企业能够引进资本是你的实力,但是如果企业不受你的控制了,你愿意吗?你还能坚持下去吗?相信没有几个企业创始人坚持下去的。毕竟,自己的孩子谁也不喜欢让别人管。

所以,领蛙是在尚有千万资金、近优质网点的情况下被卖的,实属该“死亡名单”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七只考拉

成立于年2月的七只考拉也曾经是无人货架的明星玩家。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曾经任职于京东"京东和阿里,其他主要员工也都来自颇有名气的零售企业。

成立2个月后,七只考拉就得到经纬创投数百万的天使轮。根据创始人文朝辉的说法,资本不用靠说服,是他们主动送上门的。可见七只考拉在资本圈混得不错。

根据1月份的数据,七只考拉共进驻了多家公司、设有0个货架。

但在去年9月份得到0万的A轮融资后,裁员、撤架消息开始传开。早在今年1月,七只考拉的员工就爆料公司解散了大批市场拓展人员;5月份,有消息称位于北京的货架冷柜“90%的网点都已撤柜”。

一直以来,无人零售真零售、假无人、假便利的模式遭到诟病。无人零售都把“无人”作为卖点之一,但事实上,现阶段的无人零售还做不到真正的无人。

目前的无人零售只是少了收银、保安、店员等摆在台面上坐着简单工作的人而已,像是补货、清洁等复杂工序还需要有人来做。

此外,无人零售是否真的能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还不置可否。在这种环境下,市面上已经呈现一边倒的局面。

七只考拉联合创始人单长江对“倒闭”传闻的回应是,“没有倒闭,但方向有变化,货架业务是停了”。

创始人对停止货架业务解读为战略调整,无人货架是七只考拉第一代产品,第二代产品将在年内推出,并强调了机器成本将会骤降。

无人货架被寄予线下流量入口、推广支付业务的厚望,但在现实过程中,行业融资速度远远赶不上烧钱补贴的速度,投资周期长,货损太大,亏损严重,搁在无人货架头上的三把刀。

即便作为不以城市扩张为目的无人货架项目,居高不下的成本终将扛不过烧钱速度,无人货架终究不是能长期以单点撑起利润的运营项目。

汪汪合伙人

汪汪合伙人成立于年1月,直到5月份底上海业务被叫停,期间不过运营了短短的5个月。

天眼查显示,汪汪合伙人的大股东是“天津顺事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其法人代表,便是大家所熟知的聚美优品CEO陈欧。

因为“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上海地区汪汪合伙人的“车载便利店”业务被紧急叫停。根据现行的监管,魔急便、gogo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根据36氪的分析,如果是一个零售的生意,车载场景下能够放置的SKU有限(40+SKU),且线下大部分销售利润是分给司机的(85%-90%);按照10%-15%的分成比例来计算,一台车平均净利润0元。

司机能赚钱,乘客得到便利,这其实是打中了市场痛点。但解决这个痛点之外,车载便利店是否又会带来新的痛点?

在“车载便利店”模式被广泛报道后,不少网友有了普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