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海归硕博生回国求职遇阻的帖子,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毕业于双院校和世界百强硕士项目的留学生,回国后在秋季招聘中频繁投递简历,却收效甚微。
此外,有本土博士、海外博士后反映,进入国内高校任职的门槛颇高:
自述毕业于国内十余所高校之一,拥有海外博士后经历,专攻生物化学;手握三篇影响因子约10的文章,其中一篇已失效(发布逾五年,直至求职才知论文有时效限制)。
鉴于年龄已达34岁,不具备角逐“四青”荣誉的实力,遂回国寻求教职。论文数量与质量平平,缺乏学术大咖支持,全凭个人努力。
高校的入职标准包括2-3年的海外经历,以及至少包含2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在内的三篇一区论文。人力资源部门着重考察海外经历与论文质量和数量,招聘的对象通常实力强劲,是青年千人计划的有力竞争者。
高校同样重视海外经历,要求三篇一区论文。即便缺乏海外背景,也可能被录用,但需从师资博士后做起,两年内需发表2-3篇一区论文或获得基金才能转正。
上海、杭州的部分非双高校薪资偏低,杭州某些学校的月薪甚至不足元……招聘广告常夸大福利待遇,待入职后却发现承诺缩水、延期或不予兑现;欲离职,却遭遇种种拖延。
经过网友长达半年的努力,最终收到四所双和三所非双的高校offer,结局尚可。
海归博士求职艰难,是学历背景欠佳还是论文数量不足?
一位28岁的环境工程博士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博士就读于全球前的大学;硕士毕业于国内排名前十的高校,曾荣获国家奖学金;本科则就读于一所不知名的二本院校。拥有两篇二区的独立作者论文。
求职之初,向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投递简历,未获回应。某湖南高校面试通过并公示后,突然宣布当年不再招收该专业。另一四川高校虽邀请面试,但时间紧迫未能成行。近期,转向江浙地区普通高校,尚未收到反馈,似乎进入六月后,多数高校已完成招聘。
网友回应:楼主论文数量确实偏少。在环境工程领域,一区论文是基本门槛,二区论文并不突出。即便我这样的本土博士,也发表了两篇一区论文,我们团队的毕业生至少有一篇EST或ACB。如今的行情,两篇一区论文,北京的二本院校能接受已是幸运。尽管楼主有海外背景,但在求职时未必比院士门下的学生更有优势。论文质量一般,加之学历背景受限,求职不易。建议拓宽投递范围,高校竞争激烈。
海归博士进入高校任职难度大,部分海归硕士在国内求职亦遭遇挑战:
豆瓣上,一群年轻人组建了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讨论小组:
高昂的租金、生活的艰辛、职场的困扰、异地恋的苦恼、求职中的PUA、工作后无公积金……成员们在此倾诉琐碎生活的不易,将分散各地的“海归废物”紧密相连。
许多人记录下了自己的经历:
年海硕毕业,两年来未正式就业,求职屡败屡战,甚至患上焦虑症;
20年末回国至今无业,尝试多份工作皆环境恶劣,原以为疫情缓解后会有改善,未曾想连双休和三千月薪都难求;
裸辞已七个月,求职无果,母亲宽慰:留学数十万,权当海外体验;
本科硕士均毕业于金融院校,回国后依靠人脉成为银行柜员:“原以为金融双名校毕业,至少能进入理想投行,求职路上屡遭挫折,最终依靠家庭关系进入银行担任柜员,生活与预期大相径庭,仿佛重回现实的低谷。”;
最人物报道的林其(化名),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硕士,毕业季两次申博失利,美中两地求职,投递数千简历,未获满意offer。
林其在社交平台发现,曾面试的一家小公司HR撰文描述其面试经过,评价“过于随意”。
林其的简历部分内容
以往在美国就业指导课程中学到的面试技巧——放松、大方、自信,在国内实践中却显得格格不入。
HR的另一拒绝理由是,高材生可能对小公司兴趣不大,流动性强,不愿承担培养不确定性人才的成本。不到一个月的国内求职经历,让林其倍感疲惫。
上述经历启示我们,海归人士或许需另寻求职路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为留学生开设特殊签证渠道。如英国的PSW签证,硕士毕业生享有两年(博士三年)的求职缓冲期;美国的OPT签证允许毕业生短期实习或工作一年,STEM专业可额外延长两年。
众多留学生回国后选择报考公职岗位,国家政策对留学生的回国倾向及公职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了动力。多个省市如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等,开放境外留学生考录选调,拓宽了留学生的职业道路。
此外,求职期间可申请奖学金及创业扶持资金:
国家为优秀自费留学生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分为A、B两类,对应不同额度的奖励。
海归博士毕业生回国只需提交相关资料,即可获得美元奖学金,约合人民币4万元;表现优异者有机会获得1万美元奖学金,接近7万元人民币。
图片国家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