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基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中西医结合会诊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5/5788619.html

在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的问题上,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论断大致可以分为“颠覆论”、“中立论”和“工具论”。作为“颠覆论”代表,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与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和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均不同,目前传统金融业以及IT企业和移动运营商都对互联网金融采取积极的态度。谢平认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在未来互联网可以发展直接金融,完全替代银行和资本市场,而互联网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金融的发展程度,未来的金融很可能成为互联网的一种工具。

持“中立论”观点的吴晓求认为,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仍处在发展初期,拥有完整功能链的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在中国形成,仍然处在“萌芽”状态。他认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将在竞争中共存、在共存中竞争。陈志武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新金融”,而只是金融销售渠道和金融获取方式上的创新。陈志武通过对金融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中国人的人性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不可能替代传统金融。而如今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大热是因为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限制过多等原因给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他预测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这股热潮将会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而冷却。

持“工具论”观点的王国刚对互联网金融具有颠覆性功能持反对的意见,他认为虽然P2P网贷、余额宝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运作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呈现高幅度增长的趋势,但在庞大的金融体系中,他们所运作的金融资产规模较小,因此不可能成为金融运作的主流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方式对传统金融业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

综上所述,“颠覆论”对互联网金融未来的预测过于乐观,一方面缺乏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演变的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则忽视了未来我国的宏观政策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其发展的影响;而“工具论”同样缺乏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演进的内在逻辑的深刻了解,也忽视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与传统金融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基础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利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了金融领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且扩大了服务对象,从而加速了金融的去中介化进程,使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传统金融的变革与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研究和论述主要建立在长尾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声誉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金融功能观理论基础上。

金融视角的理论基础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无论以何种模式出现,都是为了推动金融发以中介或者平台的方式,通过履行相关金融功能来实现。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以及金融功能观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着重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形成以及金融体系的功能等金融发展问题。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为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之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又在经济学家和金融学者的努力下形成了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等,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king和Levine开创性的工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king和Levine从金融功能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他们设计了四个指标epth指标(衡量金融中介的规模)、Bank指标(衡量商业银行相对于央行的规模)、Private指标(衡量银行对私企的贷款)、Privy指标(性质与Private相同)。King和Levine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一个国家己经具备了经济增长的其他基本要素,例如宏观经济的稳定、贸易开放性等条件,但如果金融未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经济也无法获得有效增长。因此,King和Levine认为,金融发展为因与经济增长是因果关系。此后,大量的样本数据结果显示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即金融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能够刺激宏观经济获得长期增长。

国内学者白钦先于上世纪末首次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主要的研究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和金融的关系、推动经济与金融的持续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以金融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金融的资源配置,目的在于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该理论强调金融效率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资产的金融化不能以牺牲现时和未来的实际生产和服务为代价。

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相比,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很多创新的地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了金融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金融中介理论

金融中介,就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金融中介为什么存在”是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外对金融中介的研究起步较早且较为成熟。古典金融中介理论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原理证明了金融中介在经济有效运行中的不可或缺性。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古典金融中介逐渐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古典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是支付中介、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但后来的经济学家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20世纪上半叶,费雪认为,家庭的总效用和福利水平会因为消费者信贷市场的存在而受到影响,实际上该观点强调了金融中介在金融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然而,后来被提出的资本结构理论(MM定理)和“真实商业周期模型(RBC)”却得出金融中介不能创造价值的结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金融中介理论将研究的范围由传统的银行类中介扩展到各类金融中介,Schotens和Wensveen认为金融中介是独立的市场参与者,而非为了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介于借贷方之间的代理人。另外,新金融中介理论在金融中介与市场的关系、金融中介的研究范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命题。

从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进程看,如今的金融中介理论是伴随金融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国外的金融中介理论较为系统和成熟,对其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发展国内的相关金融理论,同时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首先立足我国的金融实情来设计金融政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