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胃肠是生命的母亲河,是健康的基石。本文谈到胃肠的作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消化吸收,食物不耐受和肠道菌群。
首先是消化,胃酸是消化的灵魂主将
当我们看见,或者想到一种美食的时候,我们的胃酸就开始分泌,为消化做好准备。从这个角度讲,猪八戒一定不能长生不老,因为他吃人参果的时候,太快了,胃肠系统没有做好准备。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要猴急猴急的,要像唐僧一样,吃出大唐的风采,专业上叫胃酸的头期分泌,为消化做好准备。
食物到了胃,胃酸正式登场。人类的胃酸主要是盐酸,PH值可以达到1.5左右,是一种强酸。我们对胃酸的作用要有充分认识,胃酸是消化食物的,但胃酸主要是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换言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的消化,胃酸多一点,少一点影响不大。蛋白质的不完全消产物,也会促进胃酸分泌。所以,要想获得健康的胃肠,摄取足够的动物蛋白是必须的。
胃的下面有个开口,叫幽门。幽门的开闭,主要受胃酸控制,当胃酸浓度低于4以下时,我们的幽门就能开启,酸性的食糜到达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像一个大的“搅拌厂”。我们最重要的消化液,胰液在十二指肠开始进入消化系统。我们的空肠和回肠不能耐受酸性的环境,所以,身体有个非常智能的系统,会依据食糜的酸性,等额分配胰液和胆汁,大家注意,我们的胰液和胆汁是碱性的,从幽门出来的食糜是酸性的,最后酸碱中和,到十二指肠到空肠交接的地方能达到PH值7。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胰腺的炎症,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消化酶,胃酸在整个消化过程中,是灵魂主将的地位。
胃还分泌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刺激下生成胃蛋白酶,如果胃酸的酸度不够,则胃蛋白酶的活性不足,胃蛋白酶主要消化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而这些氨基酸的作用我给大家做个简述:色氨酸是人体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底物,一个维持睡眠,一个使人保持清醒。而酪氨酸是儿茶酚胺递质的底物,酪氨酸碘化是甲状腺的原料。儿茶酚胺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对抗压力的;儿茶酚胺还包括多巴胺,是一种维持大脑兴奋的神经递质。如果胃酸不足,这些都会出问题。
胃,你好吗?
胃肠道疾病的原因很多,我们精简一下,说重点,胃的问题,最核心的因素就吃的动物蛋白太少,蛋白质可以刺激胃酸分泌。蛋白质缺乏导致胃黏膜缺乏了胃酸的濡养,胃酸是胃黏膜最好的保护剂。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都是胃酸不足造成的。
胃酸下降与幽门螺旋杆菌和肠上皮化生
胃中间是一个菌群系统,而不是只有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很早和我们共生,发挥了一定的免疫平衡作用。很多专家提出公筷理论,认为公筷可以防止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公筷理论非常好,让就餐多了仪式感,多了形式美,但和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没有太大关联。发生幽门螺旋杆菌的本质是量的多少,而不是有或者没有。我们的平常意义讲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是临床设定一个标准,超过了就是阳性,不超过就是阴性。
很多人都有幽门螺旋杆菌,只是当我们的胃酸浓度足够高的时候,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是受到抑制的,它完全可以和人类和谐共生。幽门螺旋杆菌的最适PH值在6.6--7.2。就是接近中性。而我们胃酸的酸度可以达到PH值1--1.5.是一种强酸环境,在PH值低于4时,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就会被抑制。如果你的胃酸分泌正常,幽门螺旋杆菌是生长不好的。所以,发生了幽门螺旋杆菌的问题,最需要思考的是,你胃酸的浓度,才是决定幽门螺旋杆菌是否繁茂生长的核心因素。
中国是胃癌大国,胃癌的发病路径大体是这样:慢性浅表性的胃炎发展到慢性萎缩性的胃炎,进而发展到肠上皮化生,最后就发展为胃癌。我们先看概念,什么是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那么,我们的胃黏膜,为什么会长出肠黏膜的上皮组织呢?核心的因素是胃酸下降,当胃酸的浓度和小肠的浓度接近的时候,环境的定向诱导,就会使胃黏膜慢慢的变成肠黏膜。所以,合理摄取动物蛋白非常关键,五谷为养的理论有其局限性。
胃酸合成的核心因素
我们现在知道了胃酸的重要性,那么胃酸是如何被合成的呢?胃酸是HCL。其中的H+来源于人体的氧化呼吸链。CL-来自食盐,所以长期的低盐饮食,会导致胃酸合成不足,胃酸不足会引发一系列,从消化到菌群,到儿茶酚胺递质的不足。胃酸不足还导致人胃口不好,不喜欢吃东西,尤其不喜欢吃肉。另外,H+和CL-都是逆着非常高的浓度差主动运输到小管腔内合成HCL,然后分泌到胃中。这个过程是耗能的,能量来源于ATP。所以,当人体能量代谢弱的时候,我们的胃酸分泌也会受到抑制。
反酸是因为胃酸太多吗?
事实上,胃酸太多,在临床上是很少见的,随年龄的增加,人分泌胃酸的能力下降,而反酸的概率随年龄增加。当胃酸分泌不足时,幽门的括约肌就不容易打开,食物就会在胃中停留更长的时间。蛋白质开始腐化、碳水化合物开始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就会使得一部分胃酸反流到食道中。所以反酸的本质是胃酸低了。
我们总结一下消化的核心是胃酸,胃酸的酸性环境,让消化的各个环节一路绿灯。主要场所发生在胃和小肠。上面我们介绍的更侧重胃的作用,下面我们介绍小肠。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问题,我们重要研究食物不耐受。这中间又涉及了肠道黏膜和免疫的问题。
胃酸下降和菌群移位引发食物不耐受
我们要深刻理解,引发食物不耐受(在洛奇功能医学中心,我们称为食物肠道过敏)的本质因素:一是肠道通透性的改变,即肠漏症。(而引发肠漏症的因素,可能是肠道菌群移位和肠道黏膜功能的破坏。)二是消化机能降低,导致了蛋白质不能分解到寡肽水平。消化机能降低,导致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不充分,大分子蛋白透过不完整的肠道上皮细胞进入免疫系统,身体的战斗开始打响,免疫复合物进一步破坏我们的身体健康。这就是食物不耐受。
先论述消化对食物不耐受的作用。胃酸的分泌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这句话要进一步论述一下。例如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的人,我们去检测TA的食物不耐受,会发现不耐受的比率非常的高,如果有一天,TA有幸走出重症监护室,那么TA的食物不耐受,很大程度上自愈了。就此,我们应该理解,发生普遍性食物不耐受的人,身体的状况是堪忧的,不但是消化机能的不足,更是整体机能的降低,致使TA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有效“降解”到身体免疫系统能接受的程度。中医有句话,说的很清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时候,我们可以补充大剂量a-硫辛酸(每天-mg),硫辛酸是能量的限速因素,可以整体提高能量水平。
单纯的消化机能降低,并不足以发生食物不耐受。发生食物不耐受,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小肠上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我们称为"肠漏症"。在肠道的最前线,我们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像卫兵一样,都是手拉手的紧密站立,不让未消化的食物大分子通过。而当肠道存在炎症,或者肠道黏膜功能下降时,肠道的紧密连接蛋白,前面说的手拉手,就会松开。这时候,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大分子,就会通过这个漏洞,我们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这种未完全消化的大分子结构,身体内的战斗就此打响。这就是"肠漏症"。
关于肠漏症,给大家讲个故事:
典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第二十八》:“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大意为,东晋的桓温去攻打蜀地的成汉*权(“东晋十六国”中十六国之一,最终灭于桓温),部队行进到三峡的时候,*中有人捉到了一个猿猴。这个猿猴的母亲沿着河岸哀嚎,桓温的船队开了百余里,母猿跟了百余里,最后跳到船上就死了。打开它的肚子一看,它的肠子断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温听见这种伤害行为之后非常气愤,就下令贬退了那个人。这个故事很有名。最后“断肠”就成了一个典故,甚至最终成了词,比如成语“肝肠寸断”,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啊。
肠道是有思考和记忆功能的器官,在强的应激状态下,会出现肠易激综合征。同样,小但是长久的肾上腺应激,就是长期的压力,对肠道有相似影响。会出现类似“肠皆寸寸断”的结果,只是严重的程度没有那么高。功能医学称之为"肠漏症"。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肠漏症的发生?功能医学看有几个因素。有炎症反应,或者肠道黏膜功能下降和肾上腺应激。功能医学解决问题是有主次顺序的,炎症反应,我们往往做第一顺序,优先考虑。发生炎症反应的时候,功能医学用植物的消炎药,牛至油,姜黄,大蒜素,Ω3的脂肪酸都有消炎作用。炎症的爆发,本身说明了身体肾上腺机能的低下,肾上腺有很好的“内安”作用,肾上腺皮质不足,导致了身体炎症呈爆发式反应,所以在消炎的同时,修复肾上腺,功能医学做核心的思考。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肠道黏膜被破坏。肠黏膜由一层薄薄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与上皮细胞之间由结构复杂的紧密连接蛋白和细胞桥粒连接,肠道黏膜屏障能有效阻止细菌、抗原与毒素穿透黏膜进入组织,黏膜完整性及正常的再生能力是黏膜屏障的结构基础。正常情况小分子营养物质可以透过肠道黏膜上的水溶性微孔与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吸收,大部分抗原和毒素则不能透过这一屏障,可以想成肠道黏膜是一滤网,选择性的允许营养物质通过而过滤有害物质。益生菌和炎症都可以调控黏膜的产生和降解。
强大的免疫系统围绕肠道展开,肠道周围集中了人体70-80%到免疫部队,包括M细胞、淋巴细胞和大量的巨噬细胞。一旦有抗原和毒素透过肠道进入到血液中,免疫系统就可以识别和清除。一旦免疫系统被激活意味着我们的身体暴露在危险当中。肠漏症描述的是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后肠胃中还没有消化的分子、微生物、或者其他毒素,因为小肠内壁渗透性的变高,而穿透小肠进入血液循环,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循环中的毒素及抗原数量会增加,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局部与全身性的反应。
研究发现人体的黏膜上,广泛分布着免疫细胞,例如扁桃体,阑尾,肠道,肺脏,派尔集合淋巴结。黏膜免疫和人体的DHEA的含量,以及雌孕激素的含量非常相关,DHEA可以提高人体的黏膜免疫功能,雌孕激素也有类似的作用,如果DHEA和D3相互作用,1个月,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人体肠道中的SIgA,提高黏膜免疫功能。
食物不耐受的好发人群
儿童的肠道发育尚不完善,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需要吸收更多的氨基酸和各种矿物质,所以,儿童肠道通透性也更高。当儿童发生食物不耐受时,往往表现出多动,狂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弱,难于聚焦等大脑神经系统的表现。也有的儿童表现出身体的发育迟缓,湿疹,过敏,身材瘦小等身体症状。我们致力于食物不耐受的宣传,不让下一代由于我们的疏忽,而失去快乐的童年。
引起食物不耐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大多是炎症反应和肾上腺应激引起。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身体容易产生炎症反应,而压力会引起肾上腺的应激。所以各种加班的,高压下工作的,做基金股票的,还有程序猿,都要查查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引发的问题非常广泛,小到湿疹,皮炎,大到失眠,健忘都和慢性食物不耐受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孩子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食物不耐受引发的问题很宽泛,女性在孕育胎儿时,身体的激素水平发生几百倍的增长,急速的激素变化,使身体不能良好适应,会出现一系列反应,这时候的健康,影响到两代人的幸福。孕妇要做食物不耐受,另外,我们也特备提倡做营养元素与重金属检测。
胃酸的产生是个非常耗能的过程,身体虚弱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能量供给,造成消化能量弱。胃酸低,则身体弱。这个时候就会有更多的蛋白质消化不充分。有人说,那就少吃蛋白质,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是蛋白质维持的。这个时候,身体更需要蛋白质。老年人的消化能力减弱,胃酸消化酶的量都下降,是慢性食物不耐受的易发人群。
危害和干预
食物是滋养我们身体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伤害我们。"他人的美食,自己的毒药"就是这个意思。祖国传统医学对此早有认知,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提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食物的不良反应,在身体形成了免疫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会随着血液在身体内游走,而在身体的薄弱环节表现出来,走到皮下可能形成湿疹,皮炎。走到支气管形成哮喘。走到大脑或者神经,引起学习能力障碍。走到关节,引起关节的炎症和疼痛。可以说,我们身体80%以上的不适,都是食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身体有自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免疫复合物在正常情况下,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被肾小球滤过排出,大分子不溶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消灭,这是机体防御机制的一部分。但如果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过多,超出了身体的清除能力,就会出现对身体的损伤。例如风湿免疫疾病是由类风湿因子与过高与免疫球蛋白IgG结合形成过剩的免疫复合物,随着血液循环,沉积于关节骨膜、皮下组织等处引起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所以只有清除过剩的免疫复合物才是治疗风湿免疫病的关键点。
以上我们给大家讲述了食物不耐受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小肠,危害累计全身。核心的思路是加强消化,消除炎症,修复肠道。功能医学一般用谷氨酰胺修复小肠上皮细胞。戒断不耐受的食物,知道哪些食物对我们是友好的,给我们饮食指导指明方向。下面我们论述大肠,大肠是益生菌的主要阵地,益生菌的作用是本章节的核心。
天外飞仙——益生菌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生命的主宰,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个傀儡?殊不知益生菌为我们吃,益生菌让我们笑,益生菌是免疫的使者。益生菌的作用,实在太伟大了。在我们大肠1.5公斤左右的益生菌中,居住着和人体细胞数量相当的益生菌的数量。我觉得用天外飞仙,来形容益生菌非常合适,它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客人,有时候登堂入室发挥了主人的作用,包括今晚想吃什么,可能都是肠道菌群在发号指令。
益生菌为我们吃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收益最大的菌株,可能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乳酸菌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类益生菌,主要为杆菌,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柯夫的“长寿学说”提出:乳酸菌=益生菌=长寿菌。瑞典科学家也研究发现:直接摄入乳酸菌在治疗胃肠道炎症时比抗生素效果更好,而且副作用和风险几乎可以忽略。双歧杆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可提高钙、磷的利用率,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如B1、B2、B6、B12、尼古酸、泛酸等。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B族维生素几乎都是双歧杆菌制造的,B族维生素参与到整个是三羧酸循环是重要的辅酶,让我们看起来气色红润,缺乏B族,我们看起来会缺乏生气,所以双歧杆菌对健康很重要。
益生菌让我们笑
快乐的奖赏中心主要涉及多巴胺奖励中心,和血清素系统。前面和大家讲过,这些激素的底物是酪氨酸和色氨酸,但主要是肠道菌群产生的。发表在《Bioessays》上的一篇综述称,对某种食物的偏好不完全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我们体内的肠道菌群在很大一部分决定了我们的食物偏好。肠道菌群处于选择性的压力会操纵宿主的进食行为,以增加其生存能力。通过分泌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让我们开心,通过影响免疫系统促使机体分泌炎症因子使我们情绪低落。
血清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这两种神经递质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保持愉悦。但90%的血清素和50%的多巴胺都在肠道中产生,而大脑中产生的血清素不到10%。所以肠道菌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精神状态。肠道中有很多菌群可以产生血清素,例如肠杆菌和摩根氏菌属等。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已被证明可用于制造多巴胺。据报道,这些细菌的培养物里的多巴胺浓度是人体血液中多巴胺浓度的10-倍。
底物一样重要,血清素的底物是色氨酸,在富含油脂的坚果中含量丰富。多巴胺的底物是酪氨酸,在乳制品和肉类中含量比较高。糖是刺激多巴胺分泌重要的物质,所以有一个词叫“糖瘾”,是论述糖的负面作用。但我相信,一定程度的刺激可能有利于大脑集中和创造力,著名围棋手聂卫平比赛前会吃大量西瓜,这是有记载的,应该是吃的比较多,吃1-2片西瓜不太可能被报道。个人的经历也支持,讲课前吃一点甜的东西,思维更集中,逻辑和表达都会好一些。
免疫的使者
我们最核心的免疫系统,都富集在肠道,我们对肠道的免疫做个介绍。
人体通过皮肤、呼吸道黏膜与肠道黏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超过90%的物质进入体内是通过肠道黏膜。因此肠道是人体与外界物质交换最活跃的场所。人体从外界获取能量和营养,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食管和胃部,到达肠道,在肠道中分解和吸收。食物的有益成分被分解吸收是好事了,但那些尾随而来的有害毒素病菌呢,如果也在这里被吸收输送到全身,岂不会引起大麻烦?
在长期的进化中,我们产生了适应性免疫。人体内天生就有保护机制,既然肠道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细菌病毒,那就在肠道的黏膜组织上,配置强大的免疫系统加以保护,在人体内形成一道厚厚的屏障。据科学家们测定,人体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都集中在肠道。
肠道是一道免疫的坚固长城。薄薄的肠粘膜就是第一道物理屏障,与肠腔内各种坏菌及有毒物质保持距离,保护着我们的肠道。然后就是肠壁上的密布着井然有序的免疫细胞,益生菌可以刺激我们的免疫细胞,激活它们,再到全身发挥作用。肠道是我们免疫力的主要培训基地,益生菌是培训员。可以说益生菌是免疫使者。
益生菌中乳杆菌,主要增强黏膜屏障功能、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刺激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来控制炎症反应强度等。二是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如增加黏膜表面和血清中IgA?、IgG?水平以强化体液免疫,?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成熟,?加强细胞免疫。
双歧杆菌人体肠道内数量占优势的一种菌,双歧杆菌可以增强免疫。双歧杆菌及其表面结构成分可增强宿主的免疫自稳功能,可增强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的产生,提高NK和巨噬细胞活性。免疫自稳是维持机体年轻的重要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益生菌是年轻的秘密。
脆弱的胃肠的恩赐还是惩罚?
这其实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话题,就像饭量好,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样,每个人的理解有差异。有一个观点和大家分享,世界是多元的,观点是丰富的,我们也说百花齐放才是春。总体而言,脆弱的胃肠带来更多的积极作用。我可能就拥有一套脆弱的胃肠系统。脆弱的胃肠像一个健康阀门,让身体选择更安全的食物。吃了不好食物,会很快有反应,下次尽量避开。我不适合吃面食,但这是最近几年才知道的事情。从小在*,后来到陕西,都是面食为主的区域,导致我“中毒颇深”。从来和自己的菌群和平相处过,又爱吃甜食,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是比较肿的。后来痛定思痛,戒断面食,少吃甜食,进行了肠道杀菌,身体状态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最大的感受的,菌群的调整,让我少了很多虚妄,但少了虚妄也少了些许创造力。菌群会影响神经递质,正在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该怎么做?
熙熙攘攘说了这么多,讲重点,就是几句话的事情。首先调理消化盐酸甜菜碱是最重要的。胃酸的产生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能量低下者,补充胃酸往往不理想,这时候需要补充大剂量的硫辛酸和B族。如果存在食物不耐受,谷氨酰胺是必须的。在肠黏膜的修复中,VD和DHEA的组合发挥重要作用。益生菌的补充,和肠道杂菌的杀灭一样重要。鱼油可以调节整体的内环境稳态,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这是一个胃肠道的组方,如何增减,每个功能医学医生见仁见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