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绿成金”
——自治州全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昌吉日报记者田栋
5月庭州,泥土芬芳,鲜花盛开,生机盎然。
放眼农村,一辆辆大型机械在田地里欢歌,一畦畦麦田碧绿无垠,一座座新宅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庭州大地,处处美景如画,活力彰显,绿色创新在成为农业发展新引擎的同时,人们正在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劳的双手编织着一个个绿色梦想。
走好质量兴农之路
这几天,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县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马兆庭正在为小麦种植户指导强筋小麦种植技术。
奇台作为我州粮食大县,积极贯彻落实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区、州、县小麦供给侧改革的决策部署,今年将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定为“全域强筋、部分有机”春麦种植试点,推广种植品质好、产量高的强筋小麦品种。为此,今年腰站子村聘请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并在春播前,组织农户进行了专门的技术培训,力争1.6万亩强筋春小麦产量达到-公斤,0.3万亩有机小麦产量达到公斤左右。同时,配合县农业技术部门开展新春43号、44号、26号、37号4个强筋小麦品种对比试验,以推选出品质更为优良、适宜全县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
图片来源网络
奇台县小麦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年历史,是“全国优质小麦之乡”。年“奇台面粉”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年完成创建,是全国第一个面粉类产品示范样板。目前,奇台县面粉加工企业10余家,年加工面粉30万吨,是全疆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基地,11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
*华麦新粮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是奇台县一家从事面粉加工的生产企业。据公司董事长张新文介绍,公司用“奇台面粉”这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后,迅速打开了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陕西等多个省市市场,并与网络购物平台——天猫商城建立合作,采取线上线下销售。在今年天猫年货节上,仅4天时间,奇台面粉网上成交金额达到23万元,订单数达到件。奇台面粉官方旗舰店设定的年成交金额总目标是万元。
图片来源网络
奇台面粉成了奇台县的一张名片,也激发了人们对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和推广的信心。
近年来,像“奇台面粉”一样,我州涌现了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在绿色有机创新这条路上,我州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愈发强劲。
*德天利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科研开发、休闲观光及绿色有机食材宅配服务于一体的农字号独资企业。为满足冬、春季的果蔬市场供应,该公司在阜康本地及吐鲁番地区建设了多处日光温室生产基地,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目前,公司已认证8种农产品为有机转换期产品,有机转换期认证基地面积共计亩,实用新型专利28项,发明专利2项,并注册“御德园”商标。
5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阜康市九运街镇六运中心村的王母桃园,看到园内瓜果、绿色有机蔬菜长势正旺,不少游客还慕名到这里采摘新鲜的果蔬。德天利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董事长王海儒对记者说,公司正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致力于探索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微观形态,创建“农户种养、就地加工、休闲旅游、循环生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
据介绍,目前,王母桃园每年发展陆地加拱棚60亩,种植常规蔬菜40多种,丝瓜、南瓜、冬瓜、秋葵、菜瓜,彩椒等蔬菜。年11月,桃园30亩土地经过有机认证,采用蔬菜有机栽培模式,种植的蔬菜被乌鲁木齐绿城百合物业、阜康市西域旅游公司、中泰化学等周边企业抢购一空。
走绿色有机品牌发展之路,让德天利公司尝到了甜头。该公司推出的“德天利”牌葵花籽油获得第七届*农产品北京交易会产品金奖,“石磨小麦面”获得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昌吉州赛区决赛一等奖。该公司在全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期间,被指定为昌吉州赛区唯一指定蔬菜水果供应商。
据悉,截止目前,全州45家绿色企业认证绿色产品个,在全疆居首位。全州面粉企业达11家,32个产品获得了绿色认证。
打响白色污染攻坚战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十九大报告中对农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地膜栽培技术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招”,但随着地膜的使用和用量不断增加,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逐年增高,破坏了土壤原有结构,造成环境污染与农业减产。
早在年,我州就在自治区相关厅局牵头的生物降解地膜创新工程中,承担了棉花、番茄试验田生物降解膜实验。
目前地膜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塑料(PE)等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环境中需要至年才能分解,“更重要的是残膜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据州农业局局长马文新介绍,残膜直接破坏土壤原有结构,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阻碍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运输,析出的有毒物质污染地下水源,以焚烧方式处理残膜还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白色革命’或许就会变成‘白色灾难’”。
4月28日,在玛纳斯县乐土驿镇,该县乐源合作社社员盛东平正在用一台新型残膜回收机对该社承包的棉田进行残膜回收作业,全力回收残膜,清除棉田白色污染。
为减少白色污染,乐源合作社专门购置了两台残膜回收机,积极引导、帮助社员回收残膜。
“残膜回收机作业幅宽两米,每亩地回收残膜5公斤左右,回收率达90%以上,一天下来,回收残膜多达一吨左右。”合作社社员盛东平说。
合作社负责人张学礼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承包土地达1.4万亩,种植有棉花、番茄、酿酒葡萄等农作物。合作社专门成立薄膜厂,实行农膜“交旧领新”,形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一条龙”产业链。
“我们把残膜回来后,经过清洗、粉碎、加工成颗粒,进行再生利用,用以制造水带、滴灌带,既节省了成本,也做到了废物再利用。”
吉木萨尔县三台镇老庄湾村村民白德义,起初每年为承包亩地捡拾残膜犯愁。“残膜多了,种子根扎不下去,不发芽,影响产量。一到刮风时,残膜挂到苗上,苗就被风刮死了。”白德义说。
去年年初,县农机局从喀什地区引进了几台新型残膜回收机,免费帮助村民回收残膜。机器可完成地膜与秸秆分离,每亩地可回收残膜15公斤,回收后的残膜还可以再利用,这让白德义喜出望外。
“去年我们采用合作社和企业相合作运行方式,以三台镇片区做试点,逐步辐射到全县9个乡镇的70万亩地,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吉木萨尔县农业局*组书记杨玉清说。
阜康市今年按照“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要求,截至目前,已落实推广0.01毫米生物降解膜5亩,占全州推广生物降解膜任务的26.5%,较去年新增降解膜亩,作物种类新增3个。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顶黄墙的二层别墅、宽阔笔直的水泥道路、设施齐全的文化中心、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绿水青山间整齐布设着一栋栋农家小院,窗明几净、精美别致;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家门前,房前屋后红花绿树环绕……这是5月3日,记者在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看到的一幅乡村美景。
据村*支部书记楚保金介绍,十三户村坚持以“科学规划、典型带动、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科学制定中心村建设规划。采取国家资助、村集体补助、村民自筹的办法,目前,该村已完成户的二层楼房建设,建成规划统一的居民住宅区后,投入资金万元,完成了中心村集中供暖、供水、排水、道路硬化等建设项目。
该村还规划建设了1平方米村级文化室、*员活动室、超市、卫生所等公共设施;硬化村庄街巷、新建文化广场0平方米;种草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余株;建设了廉*文化长廊,安装路灯50盏,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实现了“村在景里、景在村中”。
据昌吉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昌吉市今年计划拿出亿元用于实施乡村振兴。
其实,十三户村只是我州乡村振兴战略一个缩影。3月28日,州*委、州人民*府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开启了我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吹响了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冲锋号。
昌吉新闻网通讯员佘未来摄
按照《意见》内容实施推进后,我州美丽乡村将是一幅“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和谐生态宜居、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振兴图景。
作为全国首批高效节水示范县,呼图壁县在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积极强化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据了解,截至目前,呼图壁县高效节水面积达到万亩,覆盖率达94%,建设自动化智能灌溉系统16个,涉及自动化灌溉面积2.5万亩,自动化、智能化灌溉面积达3.5万亩。
得益于高效节水新技术,该县鸿运来农民合作社社员刘新华远程遥控就能完成两千亩地灌溉,改写了以往早出晚归扛着铁锹浇水的历史,一家人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刘新华说:“以前一家人种十几亩地忙得起早贪黑,还浇不了多少地,现在村里安装智能灌溉系统后,我一个人就管了0多亩地,媳妇也去外面打工了,一年下来,我们纯收入将近10万元。”
如今,放眼庭州广袤大地,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镶嵌其中,一个个承载着希望与幸福的“绿色梦想”如彩练般在山水间延伸,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庭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编辑:李炜玢
二审:何玉洁
终审:李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