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铸梦天山忆五师九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与梦共舞的温暖家庭

一个人在一生中,没有多少令自己难忘的事情,而我在人生道路上,永远不可忘记的是,我在五师宣传科工作,生活的日子。那不只是一个工作的单位,而是一个与梦共舞的温暖的大家庭。

我年26岁来到五师*治部宣传科,被任命为干事,短短的4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短一瞬间,可是,当我离开这个大家庭40年后,每当说起或想起,在天山深处庙尔沟宣传科的时候,许许多多往事浮现在大脑的天幕上,是那么真实,那么清晰,那么甜蜜,又那么感动自己。

那个温暖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的音容笑貌;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每一个人的不同爱好,每一个人的不同特点,每一个人的各自性格,每一个人的闲情逸志,历历在目,令人激动不已。

当时不知是哪一位才子,将宣传科的所有成员编成两句顺口溜,现在看,那是一种冷色的幽默,不带有贬意,却是一个玩笑。这个幽默的内容,却是概括了我们宣传科的所有成员的姓氏:“四张陈狗皮膏药;吴马叶牟邵曲刘。”

所谓“四张”,即张福金、张树考、张传生、张良洪;一陈,是老科长陈克民教授;苟,是从*区*治部调来的,四川大学毕业生苟晖干事;高,就是高惠昌干事;姚,即当时的副科长姚大生同志。吴,就是调往解放*报社曾担任过文艺版,*事版主编的大校,*旅作家吴纪学;马,就是接任陈克民科长职务的马洪寿同志;叶,就是后来任《解放*报》记者,昌吉回族自治州史志办付主任的叶昌柱同志;牟,就是后调十五团任宣传股长,转业到临淄商业局任*委书记的牟新文;邵,是转业到临沂市任印染厂*委书记的邵泽玉;曲,是后调东疆*区*治部。转业后到烟台环保局任办公室主任的曲财亭;刘,是转业后到厦门市科协任*委书记的刘立松。

我转业后,钟卫调到宣传科工作。这些战友都是我们部队的精英,都有其独特之处,都是勤奋,善于学习的成功人士。

这是我在部队期间,宣传科的全体成员,后来都还有那些人,我就不知道了。

我们科的人员成分是相对复杂的,有抗日战争后期的老科长陈克民,从十多岁在胶东抗大做刻印小报纸的工作,背着刻印板进城,在济南*区*治部机关,一直到年初,组建五师*治部宣传科时,任第一科长,陈科长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自小受过正规教育,在老父亲影响下,善于读书,刻苦认真,有书必读,满腹经纶;老科长做人,做事十分认真,文如其人,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坚持真理,不跟风,不做无原则的事,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其人品,其道德情操,非常高尚,是当代文人的楷模。

第二任科长马洪寿,是年,抗美援朝时期入伍的知识分子,曾任过指导员,青年股长,十五团*治处副主任,五师宣传科科长,炮团*委,转业到地方任山东省水产局青岛科研所*委书记。马科长才华横溢,头脑清醒,为人厚道,待人热情,善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协调性组织性很强,为人诚恳、朴实、真诚,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开诚布公、主持公道,办事公正,不违心办事。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吴纪学,一个是叶昌柱。

吴纪学,笔名纪学,年1月出生于江苏邳州,年参*,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年后在《解放*报》任过*治、*事、文艺编辑,*事工作宣传部副主编,文化生活宣传部主任。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发表多万字的作品,出版20多部著作,是《解放*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与纪学共事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他待人诚恳,热情,质朴的作风,令人喜爱,他尽管到北京工作比较早,但是,他对我们的关心、支持是一贯的,我每次找到他,他都是有求必应,每次去看望陈克民老科长,他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陪我一起去国防大学,家属院到陈科长处畅谈,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其乐融融。

叶昌柱是我们认识时间最早,共事时间最长的老战友。他的爱人张秀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委机要科工作,我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工作时,工作上有许多交往,张秀铃是学机要业务出身的,一直从事机要工作,她原籍是陕西,为人正派,大方,厚道,质朴,把我当小弟弟一般看待。

叶昌柱每次从部队来昌吉回家探亲,只要我在家,他必定找我,让我到他家,给我改善生活。

回到部队后,我同叶昌柱同在一个科工作,我俩对桌办公,相处十分融洽,我很尊重他,他也很关爱我。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叶昌柱是江苏沛县人,年入伍,由于在部队发表不少作品,被调到济南*区*治部《前卫报》当编辑,组建五师后,他被调到五师宣传科任干事,他曾到《*日报》任过编辑,任过五师宣传科副科长,《解放*报》驻**区记者,转到昌吉回族自治州任地方志付主任。他曾多次来济南,食宿、车辆,包括他从济南回江苏沛县的车辆,都是由我安排。我们俩人似忘年交。

叶昌柱为人正派、耿直、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业务能力极强,有独到见解,有真水平、真功夫、真学问、真本事,对我影响很大。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许多战友都是怀揣梦想的有志者,有志者,事竟成。与我同宿舍4年的张良洪,原是炮团的排长,到师宣传科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属于老黄牛的那一种。

良洪出生在上海市区,是典型的城市青年,家中弟兄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良洪是长兄,是兄弟们的榜样,他成熟得早,有担当,有责任心,有长兄的风范。

在我们相处时的印象,他老练,稳重,心胸宽阔,善于团结同志,不计较小事、小非,雍容大度,直朴善良,包容心强,值得人们信任、依赖。是十分可靠的朋友。

转业到地方后,在全国著名上市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是白领阶层,任过人事部主任,工会主席,在显赫的部门工作,又有显赫的职务,用自己的努力实现其完美的梦想。

最值得敬佩的寻梦者,当属我的战友,干部干事暴秋琪同志,也是我们部唯一的女干事,我们见面只是打个招呼,很少接触,对于她的精神世界无从谈起。

那是一个热忠于追梦的人,不仅有梦想,而是大胆地,义无反顾地,为实现自己梦想,敢于牺牲自己一切的女孩,她是河南三门峡地区的农村学生,为了追寻梦想,来五师这个寻梦的乐园,她在射击队练过射击武艺,在*治部工作时,看似孤独,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是五颜六色,丰富精彩,她的人生具有鲜艳、光华的色彩,她善于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许多书,曾研究过世界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走入贾宝玉、林黛玉的精神世界,追求艺术之美,精神之美,人生之美。她这种大胆追求梦想的精神,不值得人们赞叹吗!

我们科的钟卫,是我确定转业后,正式调到我们科当干事的年轻人。其实他早就在宣传科报道组干了多年,同刘伯诚在报刊发了不少稿件。他是四川筒阳籍,刚入伍时,在警卫连工作,曾任过连队文书,后调电影队工作,在电影队工作期间,我同叶昌柱发现,小伙子字和文章都写得十分优秀,于是向马洪寿科长建议,把他抽调到*治部写作组工作,从此在几年时间内,我们共同工作、生活,彼此都十分熟悉,有很深的感情,他写了不少好文章,人与其文,他是一个言语不多,心中有数的人,工作热情高,老练、稳重,为人质朴,虚心好学,非常有函养,据说后来他调到*区给一位副*委做秘书工作。

在*区任*区副*委秘书期间,转业到成都工作很有成就。是五师培养的优秀干部。

同我一起转业回山东的侯*干事,原在组织科工作,五师组建初,他在徐州坦克二师工作,他曾任过坦克兵总部,许光达上将的警卫员,我认识他,是在昌吉支左时,他当时是青年科干事。他的爱人许鸿雲是山东省柳子剧团的青年演员,“文革”前,柳子剧团排演一场称作“孙安动本”的戏剧,进中南海,给毛泽东主席专场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为了支持侯*安心边疆、安心*旅,实现自己初心梦想,许大姐辞去工作,转到*昌吉回族自治州新华书店工作。由于当时书籍缺乏,我常去新华书店找书看,同许大姐熟悉了,有好书她会给我留着,我十分地感激她。

年8月,我同侯*一同转业,回到山东,我去了五莲县*校工作,他被分配到郓城县人事局工作,由于工作成就突出,他被提拔到郓城县物资局任局长,是当时很耀眼的一个岗位。

可惜他不幸遇到车祸,夺去了年轻生命。他有一男一女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都没成家,却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许大姐失去了心仪的丈夫,过起孤苦伶仃的日子。

我到济南工作后,曾两次见到许大姐,他的皱纹多了,头发白了,岁月留下的印记,深深地刻在她的脸上,她已变得有些木纳……

79年8月与我同时转业的薛卫平也是部里的才子,是有才华,又肯干的年轻才俊,是秘书科的骨干力量,由于家庭困难,较早转业回到故乡。

薛卫平是与我同年入伍,又与我同年转业的战友。他刚入伍时在通讯营,后提为排长,师*治部秘书科秘书,是工作能力比较强,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文化兵,是那个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按说卫平的发展前途,是秃子头上装灯炮,一片光明,很有发展后劲。正当其工作顺风顺水,很有起色,在部里威信比较高,群众呼声也比较高,提个付科长,该是瞎汉醒鼻涕,手拿把卡的,他却来了一个“向后转”大步走。出奇不意,神速离队表演“走为上策”之计。

年,是*队整编之前,第二批大批*转干部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时机,我们部一九六八年入伍的干部中,只有我与薛卫平二人提出申请转业,部*委非常照顾我们俩,批准了我们的请求,我回到山东五莲,在五莲县委工作,薛卫平同志回江苏南通,在南通市人事局工作,虽然天各一方,但我们有许多次见面的机会,老薛从工作岗位退下后,在一个公司当顾问,从事白领阶层的实际工作,到济南出差多次,我们相见的每一次,都是美好的回忆,都是满满的情谊。老薛当今已是儿孙满堂,幸福、美满,其乐融融地享受天伦之乐。

我的战友还有含而不露的韩英珊,他是一个文化兵,有学识,有才华,善于学习,成为著名的学者,作家是五师的骄傲,提起韩英珊,有不少*治部的人都不熟悉他,他是五师电影队的队长,进疆不久后,他被*区调到包尔汉专案组工作。几年下来,部里的新同志大多没与他接触。我与他接触也不多。但,他留下很好的印象。韩英珊是山东省高唐县农村入伍的老高中生,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小知识分子”,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有农村青年的朴实,也有文化人的清高;有部队训练的特质,也有在机关工作散慢;冷眼人认为他是个清高的诗人、作家。因而,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像老韩这种满腹经纶,满腔热情,善于读书,又有诗情的文人,却往往不受待见,成为另册。还好,老韩会写诗,他负责审查的包尔汉是一个维吾尔族的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会多国语言,像英语、德语、俄罗斯斯语、维吾尔族语、汉语等,曾编撰过几国语言的字典。他善于写诗,几乎每天都写一首歌颂共产*的诗。久尔久之,韩英珊同他熟悉以后,经常同包尔汉交流创作诗歌的体会,便成为诗友。

回部队之后,老韩便去北京工作,对于《金瓶梅》有颇深的研究,并撰著了几部研究成果的著作,成为《金瓶梅》研究专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张传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