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陈薇团队研发的我国首个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研究员介绍,该疫苗是目前国家批准上市的新冠疫苗中唯一可采用单针接种程序的疫苗单针接种14天后即可获得良好保护效果且可在2℃—8℃的条件下运输保存疫苗的安全性怎么样?公众又该如何选择?26日,白岩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就疫苗研发过程、保护效力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疫苗年产能达多少?陈薇:我们做的基因工程疫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规模化生产。从数据来看,年产能今年达到5个亿是没有问题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因为是打一针,5亿剂相当于是5亿人的接种,不是2.5亿人的接种。疫苗有效率有多大?陈薇:疫苗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重症,所以一个疫苗能够减少重症的发病率,就是减少死亡率。我们在巴基斯坦重症保护率能达到全部保护,在全球所有人里面,重症保护率能达到90%以上,这是一个可喜的数据。年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在武汉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候选疫苗;同年4月12日,该疫苗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年9月22日,该疫苗在巴基斯坦、俄罗斯等五个国家的78家临床研究中心开展了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共完成了近5万名受试者的接种。疫苗安全性如何?有无不良反应?陈薇:到现在为止,接种的人群包括极端环境下的人群,没有发现跟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没有发现跟其他疫苗有不一样的特别特殊的不良反应。疫苗保护期有多久?陈薇:到目前为止6个月的数据是有的,6个月中你可以不用接种。如果6个月以后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也做了6个月以后的加强针,再打一针,免疫反应可以有10倍、20倍的增高。根据数据,我们推测新冠也会在两针之后,达到两年的免疫持久性。对接种年龄有何要求?现有附条件上市的疫苗都有年龄限制,18岁之下、60岁之上人群不能接种。陈薇团队所研发的疫苗是否有可能更快地普及整个人群?陈薇:在二期临床试验(年4月)时,我们就放开了年龄上限。因为55岁或60岁以上年长者恰好是重症发生率比较高的一个群体,当时最年长的志愿者是84岁的熊先生,因为是随机双盲,后来揭盲时发现他的抗体是阳性,这带给大家很大的信心。此外,6到18岁的临床已经做完了,安全性数据我们是有的,药监局还在审核。2℃—8℃的运输条件是如何考虑的?陈薇:国外有些疫苗需-70℃保存,这在基础设施不全的地方很难普及。但2℃—8℃仍需冷链,未来希望通过学科交叉做到非冷链。我做疫苗有个理想,叫“双非”,非注射、非冷链。目前,我们已经在全世界做完临床试验了,这些数据马上也会公布。全球多地出现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是否影响疫苗效力?陈薇:疫苗上市后我们会对安全性做长期跟踪,也会跟踪疫苗对新出现变异株的有效率。我们在分析变异株的数据,用实验验证它们对现有疫苗的交叉反应作用。也早已启动针对变异株的疫苗研发,这个疫苗不一定用得上,但宁愿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针对目前国内已研发出的两种新冠疫苗应如何选择?陈薇:到目前为止两大类疫苗,一类是灭活疫苗,一类是腺病毒载体疫苗。每个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都是有一定数据支撑的。如果你想打的次数少一点,想更快产生免疫反应,14天就有60%多的保护率,或者你打一针就要出国或执行任务,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是首选。中国的疫苗研发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陈薇:第一方阵,毋庸置疑,这是没有几个国家能做到的。我们既不夜郎自大,也绝不妄自菲薄。学习别人更多的长处,做更好、更安全的疫苗,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科技自信。为什么这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只要打一针?与灭活疫苗“打两针”相比为什么这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只要打一针而同属腺病毒载体疫苗的英国、俄罗斯主打新冠疫苗为何也要打两针呢?就这些“问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来解答。相比更为传统也相对成熟的灭活疫苗,以腺病毒为载体的疫苗可谓后起之秀。与此走相同技术路线的,还有此前我国独立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新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名为“克威莎”,由康希诺生物医院陈薇院士团队共同研发。与灭除活性的灭活疫苗不同,腺病毒载体是有生物活性的。王新宇比方说,腺病毒载体好比一辆带货的车,目的地就是人体细胞内。需要指出的是,和真正的腺病毒不同,腺病毒载体的这辆车其实是有缺陷的。在临床上,真正的腺病毒的感染效率较高,人类感染后可以引起肺炎,科学家正是利用腺病毒非常容易进入细胞的特性,把他们当作了疫苗“运输工具”。然而,前提是已经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进行了重新编辑,因此重组的腺病毒载体既不会自我复制,也不会导致人类的肺炎。“也就是说虽然叫作腺病毒载体,但已经和原来的腺病毒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它只是一个运输工具而已。”王新宇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新冠疫苗中,腺病毒载体这辆车装载的是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片段的核酸信息,进入人体细胞后这些信息会被翻译成具有抗原性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就能够被人体识别,针对性地产生抵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因此,这类疫苗与灭活疫苗一样可以“模拟”病毒感染,让人体免疫系统发现病毒抗原存在,误以为新冠病毒入侵,从而被诱导形成抗体,实现新冠肺炎免疫。王新宇表示,单剂疫苗接种后,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两到四周,腺病毒载体可以在体内持续表达S蛋白的片段,此期间人体就会自主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当然,在“假性”感染过程中,疫苗都会出现一个抗体峰值,之后便会慢慢减弱。只要在此期间,体内测得的中和抗体浓度符合疫苗设计标准,就是有效的疫苗。目前,总部在英的阿斯利康公司与牛津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以及俄罗斯“卫星—V”新冠疫苗,均为腺病毒载体疫苗,但它们都需要前后接种两次。对此,王新宇解释称,疫苗程序到底是接种一剂还是两剂,与开发人员在分析疫苗研发早期结果后,经过综合判断所制定的策略有关。事实上,强生公司研发的也是腺病毒载体疫苗,与国产“克威莎”一样都是单剂给药方案。从理论上分析,目前设定为接种单剂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并不是不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再打第二针,但不一定有必要。从已披露的克威莎Ⅲ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的数据结果看,在单针接种疫苗14天后,疫苗对所有症状总体保护效力为68.83%;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这个数字仍为65.28%。疫苗对重症的保护效力则分别为:单针接种疫苗14天后为95.47%,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为90.07%。由此可见,单针疫苗的优势在于方便性,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因路途偏远、召集不易以及运输贮存的成本较高等原因,可能单针接种也更合适。又如,有临时或紧急任务需要前往疫病流行地区,可能也会需要单针接种。王新宇建议,在当前形势下,公众不必挑疫苗、等疫苗,避免“疫苗犹豫”,符合条件“应接尽接”,尽快尽早覆盖更多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对所有人都更为健康安全。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上观新闻
相关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