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中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706/9149322.html伴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也逐渐形成,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范,各地金融监管机构和标准不统一,与金融监管需求尚不匹配。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和良莠不齐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发生,政策和实践操作层面都要求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提升地方金融监管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从蓬勃兴起到当前的风险大面积暴露,只经历了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经历了新奇、期盼到忧虑的转变。门槛的缺失和监管的空白所引起的大量非法集资和集资诈骗事件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损害了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声誉。自年下半年以来,各项监管政策渐次出台,掀起了全国性的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行动。由于“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很难落实到基层,这些监管政策和整顿行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参与和配合。要促使地方金融监管达到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金融健康发展并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先了解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和我国地方金融监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可行的应对方案。
二地方金融监管的现状
目前,我国是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建立中央垂直金融监管体系。针对金融监管而言,当前所处的阶段是中央顶层设计调整和地方底层创新并行。对于中央层面的监管体系,整体呈现出全面性、制度特征明显、制度间联动性强的特点。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首先,中央授权地方政府开展金融监管;其次,地方通过中央监管部门的委托对地方金融进行监管;最后,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开展不同形式的金融监管。具体说来,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分歧。首先,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往往思考如何突破现有体系约束,最大程度的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对中央政策往往采取选择性执行,导致政策效果不尽人意。其次,金融机构牌照的严格管理,虽然是控制风险的需要,但也使得小微金融发展滞后。因此,地方政府更有动力进行金融创新,发展地方金融。但是这与中央金融监管全局化的着眼点存在一定分歧。
第二,地方金融监管权责不对称。目前,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其职能散落于各个部门。地方金融监管权责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政府承担的部分金融监管职责缺乏规范、科学的监管制度和标准,同时地方政府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有限,难以及时处置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拥有城商行、农信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权。这些导致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处于被动,事前风险防范和事后处置效率均难以保证,加大了风险处置成本。
第三,地方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地方政府与市场的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身份转换存在漏洞,就难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存在借助行政手段甚至直接干预金融机构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推动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扩张、地方金融资源重组以及指导地方金融市场建设。地方政府在进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大多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纲,以推动地方金融升级、争取金融资源为首要目标,这与其金融监管目标存在冲突。
三互联网金融对地方金融监管带来的新挑战
1、互联网金融整体发展态势
目前,各项互联网金融形态在经过初期的爆发式增长之后,无论是金融消费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