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三次银行革命银行经营的平台化趋势墨菲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作者丨刘兴赛

平台社会的银行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未来银行形态,但即便如此,银行经营的平台化趋势,仍深刻影响着我国银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平台银行的未来银行图景正在现实中引发一场新的银行革命。

银行经营的平台化趋势,是银行业第三次重大变革,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堪称银行业的革命。

01

从银行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银行业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

银行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与央行体系的确立相关。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促发了美联储的诞生。

美联储的成立,促进了央行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而央行制度的确立,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脱离了传统企业的范畴,纳入政策性、管制性与合规性的框架。商业银行成为特殊的公共服务机构。

首先,央行的产生,催生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的设立,初衷在于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对客户提款要求进行支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款准备金逐渐具备了清算资金的功能,再后来又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成为货币创生与货币政策传导链条中关键的节点。它改变了银行作为普通企业的原始属性。

其次,央行的产生,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纳入管制的轨道。准入管制、地区管制以及利率管制,使银行业市场成为一个相对封闭、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最后,银行的监管要求,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框架。3个版本的《巴塞尔协议》以及各国具体的实施办法,不仅将银行的经营纳入杠杆管理的框架,更将其与宏观经济周期调整、大而不倒的外部性、行业业务结构调整等问题联系起来。而反洗钱立法,则强化了银行的合规要求。

02

现代银行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与世界范围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相关。其中,美国的金融自由化是这次革命的引领者。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美国启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而以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为标志,美国的金融自由化进入高潮。

从美国的实践来看,金融自由化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是价格自由化,取消对利率、汇率的限制,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再贴现和法定储备率要求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调节作用;

二是业务自由化,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从事交叉业务,进行公平竞争,即所谓混业经营;

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

四是资本流动自由化,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

上述自由化内容,使美国金融业重新走上了混业发展之路。全国性、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包括银行控股集团)成为很多银行的发展模式,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一些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动力。

尽管各国金融体制各有不同,但是在金融自由化浪潮荡涤下,重新强化自身的市场属性却是各国银行发展的共同主线,它逆转了银行被施与的行政枷锁,成为第二次银行革命的主题和主旨。

与此同时,正如市场机制所具有的天生不足一样,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市场化革命,在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银行机构属性及其功能的异化。

金融衍生工具的大规模发展,不仅导致美国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显著上升,也使银行成为金融自我循环、财富再分割的工具。

03

如果说现代银行的第一次革命是银行制度架构的革命,第二次革命是银行的市场化革命,那么现代银行的第三次革命则是由金融科技所引发的系统性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进步,与银行经营管理不断加速融合,重塑着传统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第一,银行业务模式的全面线上化和平台化。

银行业务模式的线上化来自客户与客户行为的线上化。它全面影响到传统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

①公司业务的交易银行化、互联网平台化。

金融危机爆发的年,全球投资银行业务收入遭受腰斩,但同期全球交易银行收入却从亿美元升至亿美元,逆势大增17%。至此,交易性银行业务被当作一种稳定的、高频的业务类型为银行业所重视。

在我国,交易银行业务又被看作一种抗击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挑战的业务选择,而人民币国际化、全球现金管理则又进一步提高了相关业务的价值。最近几年,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交易银行的战略价值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交易银行业务成为公司业务转型的方向。

②零售业务的新零售趋势。

与商品零售领域的变革相类似,对接互联网的新零售也成为零售银行的发展方向。年以来,在金融科技推动下,O2O模式正成为传统零售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

③传统普惠金融向数字普惠金融升级。

传统的小微金融通过零售化、圈链互保来推进业务发展,但其秉承的仍然是通过抵押、质押和担保来防范风险的思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微金融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小微企业本身经营风险大、财务不规范、缺乏有效抵质押物。

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小微金融产品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思路。在这种情况下,线上化的数字普惠金融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普惠金融模式。

第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面数字化。

银行业务模式的线上化已经有一段历史了,但这种趋势的影响力尚不深刻,直到一个新的影响因素介入。这个因素就是金融科技创新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即所谓技术赋能的影响。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赋予银行线上经营的实质能力。银行经营的本质是识别、经营以及管理风险。

在银行具有掌控线上业务风险之前,所谓的线上业务模式只是获客形式或者是部分业务流程的线上化办理。但当金融科技被引入后,银行线上业务的风控能力得以初步建立,于是,银行线上经营不仅具有了“形”,也逐步具有了“实”。至此,银行业的革命正式开启了。

当前,我国很多银行已经尝试利用实时分析、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内外部数据,通过对客户、账户和渠道的综合分析,进行客户资金流监控、优化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识别潜在违规客户。一些银行已经初步构建覆盖实时反欺诈、智能反洗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领域的风控体系。

未来,随着客户行为线上化的深化以及金融科技技术的完善和发展,银行风控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不过,大数据智能风控在促使银行完全线上化经营具有现实性的同时,银行现有体系与线上数字化经营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经营管理全面数字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变革将不断加速。具体而言,包括:

①数据和IT体系的变革。

不同于传统银行的数据体系,平台银行的数据体系具有更明显的巨量、非结构性特征,建立满足上述特征的大数据应用体系,提升银行的数据治理水平是平台银行运行的前提。而适应高并发交易、可灵活部署、低成本的IT架构则是平台银行运行的基础。

②以产品敏捷交付为核心的智能化运营体系的发展。

客户体验是平台银行竞争的焦点,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大数据产品的加速迭代,智能化的运营体系是平台银行发展的根本。

③管理与支持体系的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银行经营管理是一个整体,技术层、经营层的数字化必然要求管理支持层的数字化与之相适应,重点在于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财务计划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第三,银行行为逻辑的科技化。

科技巨头跨界金融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全新的行业逻辑,它是科技行业特性与金融属性的融合,并将在3个方面形成对传统银行的不对称竞争,即行业战略对个体战略、高频对低频、用户银行对客户银行。这背后是3个银行行为的蜕变趋势:

①银行的战略思维开始从个体银行思维向金融行业思维转变。

在赢者通吃、快鱼吃慢鱼效应推动下,平台银行的竞争行为将产生行业影响,行业结构不再是一团和气的共同生存。资源和生存的排他性,逼迫平台世界的银行必须具有行业视野。与此同时,在平台模式下,传统的混业经营在平台生态的黏合下,一体化特征进一步强化。

在此背景下,平台世界的银行,天然是着眼于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综合化巨头,即使从法律层面看并不是一个公司,但在平台的黏合下,混业经营将具有前所未有的协整效应。

因此,资本运作将成为平台时代银行经营的常态科目。不仅如此,由于金融科技对于平台银行的基础性意义,平台世界的银行更可能是兼具金融以及科技双重身份的跨界巨头。

②银行服务将从低频服务向高频服务转变。

随着移动支付对现金的替代,支付成为银行业务高频化的领域。不仅如此,对公业务交易化、小微企业业务的线上化和零售化、零售业务的新零售趋势,都预示着银行业务正从传统的低频业务转变为高频业务。而这一趋势的深化,反过来又将引发银行的系统、流程乃至组织架构和文化价值的变革。

③银行将从传统的客户关系银行向用户关系银行转变。

场景代替渠道,成为银行竞争中的关键要素,场景背后的流量则是银行经营的基础。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逐步演化为银行与用户的关系,而连接银行和用户的纽带则是客户体验,背后则是数据、资金沉淀等战略性资源。

正是由于客户关系到用户关系的转变,传统银行的账户价值开始消逝。银行体系将逐步从客户聚合向场景聚合转变,围绕场景所形成的经营体系,将彻底重构传统个人银行、对公银行的条线管理,并引发银行组织架构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以客户关系为中心的传统银行将逐步边缘化。

*本文节选自《平台银行》

刘兴赛著中信出版集团

平台银行是平台社会的银行形态,它主要表现为平台服务中的银行、平台治理中的银行以及平台竞争中的银行。

一方面,隐匿在平台场景和生态中的平台银行将失去传统的有形特征,或者说有形特征将不再是主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平台化发展,平台银行服务将变得无所不在。

依托平台数据以及平台银行内部的智能化运营体系,平台银行将向用户(客户)提供与场景相融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化的高频服务,并通过平台生态与生态外银行及生态内银行展开同业竞争,而平台社会的45-45-10法则与有限的“赢家通吃”效应将以颠覆性的方式重塑不同银行的命运。

刘兴赛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MBA。现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从事银行战略研究、产品创新、乡村振兴金融等工作。南开金融科技委员会理事。

公开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其中在《经济学动态》《财经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国研网全文转载。著有《未来银行之路》,参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济学创新》《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主笔《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和《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金融科技板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