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与百度联合推出的大型抗疫系列公益直播中,北京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聂俊峰就新冠疫情下的财富管理从人文历史和未来趋势的角度做了精彩论述。
以下是直播内容:
这次新冠疫情,如果放到历史长河当中,只是一个人类与瘟疫斗争的一部插曲。
以色列未来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写的《未来简史》在前些年比较流行。他在书中开篇就非常乐观的预计,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成功的消灭了饥荒、瘟疫和战争。所以面向下一个年,到22世纪的时候,人会变成什么样子?他提了三个方向的预测:天天快乐、长生不死,化身为神。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好多人可能觉得希瓦尔·赫拉里太过乐观了:在有地球这几十亿年的历史当中,细菌和病毒才是这个星球的统治者。有人讲过,两个人接吻,瞬间就产生万个细菌在交流,因为菌群趋同所以会有夫妻相。把瘟疫的历史放在财富管理角度,我觉得瘟疫对每个人、每个家庭和每个国家的财富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最重要的财富——人。
在中国历史上,起码有两个朝代是灭亡于瘟疫。东汉末年的一场瘟疫,让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齐名的“建安七子”死掉了4个人。第二次瘟疫导致亡国是在明朝。冯远征主演的电影《大明劫》就是讲述年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兵部尚书孙传庭与李自成在陕西潼关决战的过程。电影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古代中国如何运用中医和隔离治疗瘟疫的过程,也很无奈的再现了鼠疫决定了这场明朝国运的决战。历史进入到离我们最近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瘟疫,中国的人口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增长了4倍。但是满洲入关以后,满清皇室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跟天花脱离不了关系。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顺治的母亲、康熙的奶奶——孝庄皇后听了洋教士汤若望的建议,选了玄烨。因他出过痘,已经有免疫能力。这样一场有抗体的继承人选拔当中,康熙皇帝脱颖而出。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瘟疫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如果从社会角度来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像一场“蝴蝶效应”的完美风暴。它的社会心理传播机制和美国哈佛大学孔飞力教授所写的《叫魂,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非常相似。孔飞力这本书描写的乾隆时代的“盛世妖术”:当时是开始流传于杭州,传言和尚、道士、理发匠、工匠如果拿了你一根头发,施加妖术之后,你的魂就会被他给偷走,甚至被遥控。这个妖术造成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大恐慌。当时的国民性、恐慌心理的传播跟今天我们一度害怕湖北人,害怕武汉来的人,害怕鄂A的车牌“异曲同工”。
从金融市场来看,这次新冠疫情无疑是一次非常典型的黑天鹅事件。现在为止,它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3月3日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0%左右。这是在本世纪第三次出现这样的操作:此前两次是年的和年的次贷危机。政策一公布,市场剧烈波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跳升回落,美元显著走弱,离岸人民币已经到了6.92,黄金价格上涨。时至今日,年底到今年初,很多券商投行研究人员的年度预测可能都已经完全失效。我们可以预期的是海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体控制人口流动是必然的、经济活动供需两端的萎缩在所难免。东京奥运会能否顺利举办将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现在全球市场的焦点是在于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初步遏制之后,在其他地方的扩散。我们知道很多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弱于中国的,控制疫情的难度也是非常大。所以在金融层面,疫情扩散导致市场产生全球衰退和通缩的预期。海外市场在大幅下挫,恐慌指数、VIX指数都大幅度上涨。这样一个情况下,确实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财富管理以及财富管理因应之策显得非常重要。
孔飞力在《叫魂》里面写道:“我们不能预见未来,然而构成未来的种种条件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只是他们似乎都被加上了密码,使我们没有密码本的情况下很难解读”。塔勒布这本《黑天鹅》里面也写了“不可预测,只能适应”。这段疫情发生以来,应该说金融市场的心理也经过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直观的感受,如果对比年非典以前股市的走势,我们只能说股市依然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更是社会心态的显微镜。进入5G时代,万物互联,交通更加便利之后,疫情给市场信心和市场情绪带来的影响,在今天是显现的更加直接、短平快。
湖北作家方方那句名言,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对抗落下来这个大山的经济支柱毫无疑问就是财富管理。疫情之下,我个人认为中国居民家庭的资本配置受这次疫情的影响会明显出现五个方面特征。一是居民部门对流动性的需求阶段性、短时间的增加;二是家庭资产风险偏好的下降,资产配置的保守化;三是家庭资产负债表的修正,当务之急的稳杠杆到下一步的降杠杆;四是整个金融理财行为,包括消费行为,进一步线上化。一个家庭“宅”,女主人网购,小朋友在线上课,男主人在线办公,老人在线诊疗,应该说宅经济的到家和在家业务现在确实处在一个风口。第五方面,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甚至人力资本的国际化也许在疫情平复之后会有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变化。当然这取决于海外疫情和国内疫情的对比。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对于每个家庭来说,过去这些年我们投资理财、财富管理的“锚”面临调整。财富增值收益率的“锚”是从最早朴素的跑赢通胀开始。中国银行业理财元年是年,那一年光大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是年雅典奥运会,飞人刘翔夺得米栏金牌。当年有一份报纸,南方报业集团创刊的《理财周报》的发刊词旗帜鲜明的提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第二句口号叫“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16年下来,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是你若理财,风险自来——忽略这一点的结果就是你惦记着别人的收益,而别人惦记着你的本金。关于理财的收益率,中国老百姓感同身受的经验是CPI数字也许不那么具有参考价值。大家慢慢发现,理财的目标,除了跑赢CPI,还有GDP,在GDP之上还有M2。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郭田勇教授去年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说在过去18年当中,中国大部分人跑赢M2,跑赢名义GDP增速有一个“躺赢”的办法:在中东部省会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城市核心地端,以首付不高于50%,按揭投资住宅房产。加了这么多定语,如何跑赢M2,我想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次疫情之前,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年资管新规这一轮金融去杠杆、货币紧平衡以及一系列房地产调控过程当中,趋势显现的非常清楚:家庭财富的收益之“锚”正在变化。即使就房子而言,它的“锚”也在变化。我们看到房价多年大幅度跑赢M2,也看到它在最近这两年勉强陪跑GDP。我个人觉得也许在未来,它也就是伴随CPI——当然CPI如何走,取决于很多变量。
疫情期间,有一个站在房地产行业的机构,对多个家庭做了一个调查,结论是56%的家庭打算疫情之后立马换房,这个数据对房地产行业是强心剂。这几天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安家》。孙俪所演的房屋中介的店长有一句话:“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但是现实,特别是经过这次疫情,我认为整个居民的购房需求未必如数据调查和《安家》所言,尽管货币宽松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楼市很难出现某些专家所说的疫情后明显的一波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第一方面是需求方的资产负债表,个人和家庭资产负债表疫情之下遭遇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这次疫情已经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大量的行业就业,改变民众的收入预期并导致家庭资产配置的保守化;第二方面从新开工,一手房市场的供应方来说,年是房地产行业竣工大年,开发商基于资金压力的降价行为是普遍化的,恒大已经开了一枪,而且有陆续的跟进者。第三方面就是现在的调控政策和房贷政策对家庭加杠杆购房,对一套二套的认定标准依然是严格的,对楼市除刚需之外的其他需求其实并没有明确放松的信号。我们会看到,由于收入预期的变化和难以简单线上交易,房地产和汽车“大宗消费品”数据将会呈现全面暂停的状态。
这次疫情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就是对年轻一代月光族储蓄观念的冲击。前些年日本媒体有一个热门话题,叫日本的“团块时代”: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这些人——他们年轻的时候赶上日本在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所以这些人普遍进入了中产阶级,有房、有车、有资产。但是这些人在年代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的经济长期不景气,大量的人在50岁的时候遭遇了裁员。现在这群人进入了老年,只能保障日常开销的基本养老金和并不充裕的存款。日本NHK电视台专门拍了一个纪录片叫《团块时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后来还有一本纪实录的书《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中国的70/80/90后未来如何优雅老去?养老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如何安放?这是一个需要未雨绸缪的问题。
今天一些年轻的小伙伴,特别是95后们,过去你们也许习惯了“一入花呗深入海,从此工资是路人”。那么经过这次疫情,你要考虑自己的现金负债表,同时你还要考虑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需求。更重要的要回归到祖先留下来的非常朴素的财富管理的真理,中国儒家典籍《大学》里面有“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后面有半句叫“则财恒足”——财富永恒满足,通俗翻译就是“你就实现财务自由了”。这也是经过这次疫情,如何做到收支平衡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值得年轻的小伙伴们去反思。
我这些年在商业银行私人部门工作,看到了年之后,市场上大量出现的是信托公司等等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包装的面向各类消费金融平台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每当遇到这类项目,我的内心就非常纠结。当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普惠金融服务的缔造者尤努斯讲过“高利贷是穷人的福利”,有需求的地方就应该有供给。但是我觉得老祖宗“量入为出”的这种观念,需要今天的一些年轻人重新把它捡起来,特别经过这次疫情之后。
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这次疫情再次昭示中国的家庭,财富风险需要下降但是保障需要提升。这个保障,我认为概括来说:中产家庭应该标配保险,高净值家庭一定要标配家族信托。
岳南先生写的史诗级著作《南渡北归》,描述了年之后,民国学术大师们的颠簸流离的家庭生活和人生命运。北京大学前校长胡适先生,从新文化运动到后来,一直坚持思想独立、学术自由,一代国学大师。但是我在这书里也发现,他其实也是一个理财大师。早在90年前上海的《申报》——类似于今天上海的新民晚报。胡适先生发表文章“卖保险”,虽然穿越岁月90年,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说保险的意义是“今天做明天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做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能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是现代人”。读完这段话,我真的非常感慨,90年过去了,我们自己身边又有多少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这次疫情落到每个家庭头上的这一座山,更加深刻的启示我们,每个家庭的财富管理都应该做到稳健、旷达、慈爱。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身后的安排,那就是信托。
在《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里,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家族信托案例。它发生在北京大学两任校长之间,即胡适先生跟他的前任(北大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之间。这两人在年之后,陆陆续续到了台湾。在年的时候,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当时已经75岁了,晚年丧偶,然后打算续弦,再娶一位比他要年轻20多岁的女士。这个女士当时53岁,号称是一个在台北交际花式的人物——徐贤乐。当时这段恋情爆发之后,上至蒋介石、宋美龄,下至台大学生、媒体记者,纷纷劝谏蒋校长,千万不要去娶这个半老徐娘。作为蒋梦麟的好友胡适也给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首先是告诉他,你最好不要跟她结婚。如果你要结婚的话,一定要做好婚前财产的规划。胡适的建议就是在婚前一定要设立家族信托,并且做好公示安排。这个家族信托受益权要分为三份,简单来说就是留好子女的,顾好自个儿的,不亏后妻的。这个后妻就是徐小姐。但胡适建议非常重要的是蒋梦麟要Trustfoundation,要委托专业人士担任信托金董事。但是很可惜,蒋梦麟没有听进去胡适的话,后来证明他晚年这段婚姻是他的一场人生悲剧,受此打击,蒋梦麟晚年凄凉。
即使没有这次疫情,蒋梦麟这样的家庭结构,在今天我们的周围,上一代人当中也在出现。我在私人银行的从业经历中把这种家庭结构叫复杂姻亲关系家庭。其实它的出现和疫情没有关系。比如热播剧《都挺好》里再次彰显了“蒋梦麟信托基金”的现实意义。
年要姚晨和倪大红主演的《都挺好》,有人说它几乎带动了苏州房价。这部电视剧非常深刻的把今天中国家庭的财富管理两大需求做了淋漓尽致的揭示:理财的恐慌和传承的焦虑。
这个剧里的主角,苏大强作天作地作儿女,碰到了他的老伙伴老聂。他跟老聂探讨的时候,老聂告诉他,“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爱理财,财爱理你”。受老聂的启发,苏大强躲在自己房间,用手机投资了“富豪理财”P2P,当然最后是血本无归。首先这种行为也非常生动的揭示了这几年老百姓理财的交易习惯:从网点到网上,从街上到线上。我看到一些银行的内部数据,我想跟大家在一线碰到的感受也是类似的:这些年在传统银行网点能够看到的客户,已经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老。
《都挺好》里面讲的实际上是都不好,因为这两个痛点都不好,理财的恐慌和传承的焦虑。苏大强在他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爆发之前立下了遗嘱,要解决他的身后事,他的理财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理财的恐慌来说,这是今天中国家庭资产配置范式扭曲所带来的。我们做理财,经常会碰到来自于AFP、CFP、CPB教义上的说法:家庭资产配置的理想模式——家庭资产配置四象限、家庭财富的金字塔。这些对每个家庭都有绝对的借鉴意义,但恐怕不能绝对照搬。
所谓绝对的借鉴,就像金字塔一样,每个家庭如果想做到稳健、旷达、慈爱,应该有自己坚持的金字塔的塔基,流动性资产。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安全性资产。然后在满足这两者的情况下,再去追求塔尖的收益性可能高,但是风险也在加大的资产。实际上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从塔基来说,它不是流动性资产,是房子,是六个钱包,祖孙三代月供加首付,养一套、两套一二线城市的房产。即使在房产之上,家庭可投资资产结构也绝不是这样一个均衡分布。
我们看到大量的家庭,如果用形状来对比的话,有可能它是扭曲的大裤衩,也有可能是纤细的小蛮腰。
举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去年夏天我在北京金融街遇到一对东北来的大爷大妈。原因是因为他们投资的某个知名P2P平台发生了跑路、暴雷,他们俩要找监管部门维权,当然他是跟着一群人来的。我就问他们,你到底投资了多少钱?大爷告诉我说投了多万,半生积蓄全部倾囊而入。我说为什么要投这么多呢?他说投的不是一个。老两口也上了很多理财课,懂得了分散投资的道理、投了20多个P2P。我说那结局怎么样呢?结局是我们现在老两口活跃在十几个维权的群里。这个就反映出我们身边家庭资产配置的扭曲,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篮子放在一个车上,或者连鸡蛋带鸡窝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相应的集中度风险非常高。
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担任美联储副主席的约翰·艾尔特。提出来一个社会的金融体系,如果金融监管有效,监管栅栏原则落实到位。各种金融产品按照大类资产风险分层来讲,风险之间是可以有一个隔离和缓冲的,风险的爆发是遵循着从倒金字塔塔基到塔尖这样一个过程。我按照他的理论,把中国金融理财产品、泛理财产品也做了一个排列。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过去这些年,互联网金融的野蛮成长和大资管的繁荣,今天中国的泛理财产品已经呈现出风险并联、串联交叉感染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我们听到很多资管产品复杂结构设计是所谓“明股实债加杠杆,通道包装不透明”。导致的结果就是网友们所讲:“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炒股,屌丝死于P2P,小白死于传销。”我觉得还需要再补充:机构死于刚性兑付。
这样一个状况与我们大资管格局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看到去年招商银行和贝恩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即使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资产结构当中,固定收益产品占比也是非常高的。除了高净值人群之外,全社会整个资产结构当中,可能除房产之外,固收占比一直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这也是年上一轮金融危机后经济与金融体系的一种必然,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这些年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的惯性,在发展路径上财富管理依赖销售驱动、产品结构依赖固定收益主导,其他金融产品发展相对比较弱小的格局。财富管理形成了“保本理财、刚性兑付”的国度,同时家庭财富的获得感主要来自于房产。
到了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尾声、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我认为这种惯性和路径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我经常说高手在民间,前年我就听到有智慧的网友总结:中国财富管理市场4大谎言:第一是房价要跌,第二是股市要涨,第三是他还爱你,第四是贾跃亭明天回国。我觉得这四大谎言的调侃其实都是很不对的。
倒着说,贾跃亭回国不回国,我并不知道,但是我认为个别的商业伦理不能代替对企业家群体的成败价值判断,也许他也许可以回来,有一天像史玉柱先生那样东山再起。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环境下,我觉得每个人对困境当中仍然在坚持、在寒冬中依然打拼的民营企业,都应该给予温情和鼓励。第三个谎言,他还爱不爱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要去爱他。特别是今天年轻的小伙伴们,90后、95后小朋友们,还是要相信爱情,追求美好。关于房价和股市,这次疫情也会用后续的故事告诉我们,谎言也许真的要反过来听,因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也不会跌到海里去。对于资本,我们要知道颠扑不破的真理:风险都是涨出来的,机会都是跌出来的。
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客户对产品的筛选,资产配置、风险控制和客户体验,这四大能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经过这次疫情的洗礼和冲击,我个人有一个简短的结论。涉及五个方面:
第一,家庭资产再配置,金融资产的占比会提升,房子与钞票也许在这次疫情之后就会出现彼此消长的关系,当然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取决于我们的政策,是否会坚持原有的这种定力。
第二,低利率与资产荒,应该说经济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社会利率走低(恶性通货膨胀除外)。就今天的国内资产管理大环境下,在经过这次疫情和前两年的资管新规实施之后,显而易见一个迫切问题,就是非标理财面临着一个供应、出路与替代的问题。资产荒,也就是说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短缺,在眼下和很快的未来就会出现。
第三,也是非常确定的结论,权益投资是相对可期的,这里面,我想多说两句,就是关于固定收益产品和净值浮动,就是权益投资产品,证券投资产品的风险辨别。这次疫情给很多人的启示,包括很多人也讲保重身体是第一位,中国人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实就财富管理来说,我认为本金安全永远是财富管理每个理财投资者必须要关心的首要问题。即使最专业的对冲基金经理也经常说,要留在游戏当中,别出局。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要留住你的青山。
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洗礼之后,我们的投资人、广大的民众如果要理财,应该理智地区分两种风险。一种风险就是净值浮动收益产品带来了短期价格波动的风险;另外一种风险,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了保本保收益——银行理财、信托、资管计划还有P2P等,但是一旦发生风险,投资者面对的是本金永久丧失的风险。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本金永久丧失的风险,是今天的中国投资人一定要清醒认识的重大抉择。因为前者价格波动的风险,只会让你短期之内没柴烧,而后者,本金永久丧失,就会让你彻底青山不在。只不过由于过去这些年,大资管市场发展的路径,银行理财、信托、P2P基本上走的是一个产品固定预期收益率,机构之间价格战,客户逐利。然后整个体系刚性兑付、自我强化的过程。它往往导致我们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