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要点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如何稳住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
近三十年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得益于把握了第四次全球制造业迁移的大机会。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在40%以上的主要工业品类中,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但在单品类内部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间品加工主导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还面临着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经济占比过早下降的问题。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的第五次全球迁移已经开始。短期内对我国影响有限,但中长期看制造业利润不高、年轻人群就业意愿不强是国内发展的主要障碍。参照美国和德国,我国制造业企业由头部集中带来ROE改善还在进程中,职业培训也有待加强。我国制造企业引进外资和走向国际需要同步推进。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着逆全球化的阻力,从技术经费流向和研发来看,对内的依赖度都更大。年以来,疫情反复和内需下降对制造企业的影响较大。现金流恶化、企业贷款意愿降低成为短期内拖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除新能源车技术领先、国产品牌市占率高以外,还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作为基础,有望成为房地产外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核心技术”内涵的不断变化,以及智能汽车领域的短板。相比于汽车制造,大飞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更大,对化工材料、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的需求度也更强。大飞机产业链发展对相关上市公司盈利空间、产业出口、经济增长的拉动潜力巨大。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寻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每年年初设定的GDP目标往往是全年经济运行的“锚”。但在今年特定的困难之下,增速目标有所淡化确是务实之举,“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从意愿来看,防疫依然摆在突出位置的情形下,今年以来政府主动举债的动力似并不强烈。专项债的限额空间犹存,却仍未被积极使用。历次经济下行期,财政存款往往大幅减少以增强逆周期调节力度,但今年其增速依然处于相对高位,存在“钱趴在账上”的迹象。.从能力来看,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调下,近年来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不匹配的矛盾有所加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期一般预算收入显著萎缩,房地产低迷引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疫情管控持续加大卫生支出,现实中的入不敷出制约着地方“挑大梁”的能力。展望未来,稳民生尤其是稳就业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锚”,其本质仍取决于合理经济增速。今年离退休高峰对就业压力有缓解,然而青年失业问题突出。动用专项债限额空间等增量举措值得期待,但疫情防控持续下GDP目标的淡化,或将明显弱化总需求政策的效力。
二、经济前瞻
邵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盛极而衰?
当下,市场关心的问题是:9月以后加息的节奏是否会放缓?年是否会降息,以及何时降息?FFR的路径主要取决于就业和通胀。3季度很可能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这一转折主要是由总需求的收缩带来的。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仍然存在,工资短期内仍有上行压力。劳动供给已经处于紧约束状态,未来主要靠劳动需求的下行来弥合供求缺口,只是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除非出现新的需求冲击。
邢自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面临“永久伤疤”风险
第一,海外问题是通胀,是供给不足。中国问题是增长,是需求不足。首先,倘若疫情反复,继续沿用当前防控策略管理,对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可能会带来两个百分点左右的冲击。其次,房地产下行风险继续蔓延,更多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出险,对经济的影响或许高达3-4个百分点,并波及金融风险。最后,外需转弱,美国在不断加息下需求技术性衰退,欧洲的俄罗斯油气彻底断供也面临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是从今年1-7月份15%左右的增速大幅下降。总结一下,经济下行的三大风险,对我们的影响分别是1、2、3个百分点。永久性伤疤的观察,有两个角度,一是对投资,即海内外企业将来在中国的资本支出和创新研发意愿;二是对消费,即中国居民的长期收入预期,消费习惯等。政策力挽狂澜,弥补“经济伤疤”:第一,力挽狂澜的政策力度。第二,清晰无误的纠偏信号。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寻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每年年初设定的GDP目标往往是全年经济运行的“锚”。但在今年特定的困难之下,增速目标有所淡化确是务实之举,“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从意愿来看,防疫依然摆在突出位置的情形下,今年以来政府主动举债的动力似并不强烈。专项债的限额空间犹存,却仍未被积极使用。历次经济下行期,财政存款往往大幅减少以增强逆周期调节力度,但今年其增速依然处于相对高位,存在“钱趴在账上”的迹象。.从能力来看,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调下,近年来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不匹配的矛盾有所加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期一般预算收入显著萎缩,房地产低迷引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疫情管控持续加大卫生支出,现实中的入不敷出制约着地方“挑大梁”的能力。展望未来,稳民生尤其是稳就业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锚”,其本质仍取决于合理经济增速。今年离退休高峰对就业压力有缓解,然而青年失业问题突出。动用专项债限额空间等增量举措值得期待,但疫情防控持续下GDP目标的淡化,或将明显弱化总需求政策的效力。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如何稳住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
近三十年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得益于把握了第四次全球制造业迁移的大机会。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在40%以上的主要工业品类中,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但在单品类内部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间品加工主导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还面临着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经济占比过早下降的问题。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的第五次全球迁移已经开始。短期内对我国影响有限,但中长期看制造业利润不高、年轻人群就业意愿不强是国内发展的主要障碍。参照美国和德国,我国制造业企业由头部集中带来ROE改善还在进程中,职业培训也有待加强。我国制造企业引进外资和走向国际需要同步推进。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着逆全球化的阻力,从技术经费流向和研发来看,对内的依赖度都更大。年以来,疫情反复和内需下降对制造企业的影响较大。现金流恶化、企业贷款意愿降低成为短期内拖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除新能源车技术领先、国产品牌市占率高以外,还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作为基础,有望成为房地产外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核心技术”内涵的不断变化,以及智能汽车领域的短板。相比于汽车制造,大飞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更大,对化工材料、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的需求度也更强。大飞机产业链发展对相关上市公司盈利空间、产业出口、经济增长的拉动潜力巨大。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遭遇“灰犀牛”
此轮美国经济复苏与房地产兴盛密切关联。美国超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促成此轮房价大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刺激下需求过快扩张不同,供给端增长依旧缓慢,是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疫情之下,建筑材料成本大涨,美国各地房地产建筑业活动受限。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则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可供出售的房产库存却持续下降。自年三季度开始,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后,美国住宅销售热度触顶后逐步回落。供应链短缺造成的建筑材料供给不足也拖累了房地产相关的投资活动。货币政策大幅快速收紧加大了购房者的利息支出压力。高房价推动偿债收入比反转。美国楼市持续放缓可能令美联储陷入“两难”境地。尽管当前美联储对于房贷质量的评估是健康的,且房价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涨幅,但需要对可预见的风险点有所认识。当前美国楼市存在四大风险信号。一是美国居民的偿债能力明显趋弱。二是外资涌入房地产一级市场带来不稳定性。三是储蓄率大幅度下滑将影响购房能力和信心。四是房地产金融资产正在遭到抛售。一方面,美国股票市场(包括房地产REITs)在长期持续上扬后出现较快的回撤,波动率仍处于危险区间。另一方面,美联储宣布减持MBS持有量对房价上涨产生抑制。美国楼市可能已经进入长期牛市的尾部阶段。尽管无法推断美国楼市是否会再次迎来诸如年次贷危机那般的黑天鹅事件,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楼市盛宴,恐怕在今后的1-2年时间内会很快褪去“皇帝的新装”,建议相关领域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保持一份谨慎和理性。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地产风险的化解途径还有哪些?
当前房地产形势严峻,各利益方均面临困境:居民信心受到严重冲击,购房意愿下降。房企面临突出的资金链紧张问题。上下游行业经营和就业受到严重冲击。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支出责任增加,加剧财政紧张形势并影响基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上升,“宽信用”难度加大。化解房地产风险刻不容缓,现有政策仍不足以扭转地产颓势:当前房地产风险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保交楼”是破局的关键。但一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将会削弱上述政策的效果,现有政策仍不足以扭转地产颓势。当前房地产形势仍较严峻,还需出台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房地产纾困政策。1)放松房地产调控,稳定房地产销售;2)建立全国性地产纾困机制,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3)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地产纾困项目,缓解房企现金流压力;4)优化和完善预售资金监管,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5)通过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方式加快商品房去化,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
三、投资策略
李超(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能源压力助长欧债风险强化黄金配置价值
近期欧洲能源压力使得全球通胀交易升温。短期来看,制约能源供给的相关负面因素仍将持续存在,短期通胀和紧缩预期的不确定性可能使得美元和美债利率保持宽幅震荡。能源供给受限增加欧洲通胀压力倒逼欧央行加速紧缩,可能进一步提升欧债风险。未来需持续
数据显示,今年7月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新发份额为.28亿份,占当月新发基金的比例达到六成。8月来权益类新发情况有所回落,但新发份额及占比依然超过二季度的月度平均水平。(上海证券报)
FOF规模差距愈加明显自首批公募FOF基金在年成立以来,目前国内市场上一共有只FOF基金,总体份额约为2亿份,总资产净值为亿元。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FOF基金之间的规模差异也越来越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国内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FOF基金份额分别约为.52亿份、90.38亿份和64.14亿份,合计资产净值分别为.62亿元、90.47亿元和62.72亿元。通过对比发现,排名第一的FOF基金的总体规模约是排名第二的两倍,合计净资产相差逾亿元。(中国证券报)
股票型ETF资金流向分化:部分新能源类越涨越卖医药类逆市吸金截至8月26日,7月以来全市场股票型ETF份额增加.55亿份。从资金流向来看,虽然部分板块年内整体表现欠佳,但无碍资金的持续涌入,例如部分医药主题ETF的份额有明显增加;而部分涨幅居前的新能源主题ETF却出现资金流出情况。分析师认为,医药行业跌幅较大,公募配置比例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高。医药ETF获得资金的持续涌入,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判断医药生物行业呈现出底部特征,所以选择逢低加仓。(一财)
经济新闻一览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在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同时,再实施19项接续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增加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依法用好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传导效应,降低融资成本。二是核准开工一批基础设施等项目,项目要有效益、保证质量,防止资金挪用。出台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平台经济发展。允许地方“一城一策”运用信贷等政策,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商务人员出入境提供便利。三是对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缓缴一个季度。四是支持中央发电企业等发行亿元债券,再发放亿元农资补贴。五是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六是各部门要迅即出台政策细则,各地要出台配套政策。(央视新闻)
人民银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8月22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部分金融机构座谈会。会议强调,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要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要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带动贷款投放。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信贷平稳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