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银行须未雨绸缪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TUhjnbcbe - 2024/2/2 15:39:00
白癜风诊疗经验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208/4575144.html

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杜冰

特邀嘉宾: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

东方金诚绿色研究团队负责人方怡向

欧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已经实现碳达峰,预计到年实现碳中和,中间历经70年;美国年实现碳达峰,预计到年实现碳中和,也要经历40年的时间。我国的目标是年前实现碳达峰、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间仅为30年。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金融业而言,如何管理好因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尤为重要。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年年会上表示,央行将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在金融机构层面,将鼓励其早做准备,积极应对气候挑战。

那么,在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面临哪些风险挑战?又该如何做好相关准备?就这一话题,《金融时报》记者与多位业内专家展开了对话。

主持人: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会有哪些机遇?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李佩珈:从机遇来看,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需要持续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供给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碳减排目标的达成与气候治理效果,这给银行业带来相应的业务发展机遇。

首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巨大的投融资缺口。据测算,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到年,中国大约需要22万亿元的投资,到年大约需要万亿元的投资,这意味着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规模将持续上升。

其次,绿色转型催生新动能。年中国将全面启动碳市场,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重点排放行业将成为碳市场交易主体。预计年,交易量将达到8亿吨,市场规模可达亿元至亿元,碳市场的发展和碳交易的金融属性增强,将为中国金融机构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碳市场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有利环境。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正积极构建绿色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等,这为中国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等相关投资扫清了障碍。

当然,也要看到碳中和目标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将对银行业经营发展产生诸多影响,特别是碳市场交易与发展初期,银行机构参与碳交易等过程中面临挑战,包括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市场波动风险上升;监管合规压力上升,银行在满足信息披露、压力测试等方面难度加大。除此以外,银行机构需要着手制定碳减排路径。相比钢铁等高耗能行业,虽然银行机构的碳减排压力较小,但仍需要测算自身碳足迹,并采取有效措施压降碳排放量,这是一个新课题。

方怡向:具体到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一是连带责任风险。央行等七部门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研究明确贷款人的环境法律责任,商业银行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贷款时,如果对贷款企业或项目的环境合规资质审批不严导致贷款企业或项目造成环境污染事故,银行机构将有可能为贷款企业或项目的环境污染事故承担连带责任。

二是资产减值风险。银行机构在投资一些气候变化敏感性项目或资产时,可能随着气候变化导致资产减值。比如,随着我国环境标准趋严,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为达到环保要求所付出的成本会增加,从而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和资产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推动技术更替、产业升级,导致落后技术及产能资产的搁浅或减值;由于气候变化使设备或基础设施使用寿命缩短、运营维护成本提高,进而导致所投资项目盈利下降而减值等。

三是声誉风险。随着公众对环境与气候变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银行须未雨绸缪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