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大量企业的杠杆率不断提高,债务负担沉重面临经营危机,导致银行不良率高升。在此情况下,银行债转股机构AIC应运而生,随后市场化债转股迎来爆发。不过业务开展同时亦伴随着资本的加速消耗,各家AIC不断利用各募资渠道增资。而此时在监管对AIC明确三年内的资本充足率下,各AIC又不得不斥巨资“补血”。
12月24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投资)增资不超过亿元。有意思的是,25日,农业银行公告,公司拟向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增资人民币亿元。
在工商银行发布增资公告的同日,东华能源发布公告,子公司张家港新材料拟引进工银投资现金增资5亿元,主要用于偿还银行发放贷款所形成的债权,适当考虑其他类型债权。增资后工银投资占实缴出资比例11.46%。
资料显示,为降企业杠杆和降银行不良率,年6月,《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正式颁布实施,将银行的债转股专营子公司定名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下称“金融AIC”)。由于AIC设立门槛较高,大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规模有限,目前入局的AIC的主要以五大行、股份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城商行(广州农商行)。
事实上,近两年,以五大行AIC为主的债转股业务呈加快推进趋势,但由于债转股项目中股权投资占用资本较大且流动性较低,对银行资本消耗较快,以致于各家银行在开展债转股项目同时不得不利用各募资渠道增资。
而此次工银投资增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近期对AIC明确三年内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各公司为满足监管要求,需要及时补充资本。
增资背后:满足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
事实上,工银投资不是第一家增资的AIC。12月2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向其全资子公司建信投资增资,增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亿元。未来不排除还会有更多银行公布对其金融资产投资子公司的增资计划。
“集体行动”的背后,主要缘于近期监管部门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明确三年内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按照最新的监管要求,大部分AIC到今年底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5%,明年底达到6%,后年底达到8%。
而目前主要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本充足率在2%、3%左右,增资才可以实现监管考核达标。
此外,AIC投资的股权资本均为风险资产且不具备流动性,这对公司资本消耗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五大AIC中工银投资和建信投资注册资本为亿元,其余三家为亿元。
截至年末,五大行AIC除交银投资和中银投资,资产规模都在0亿左右,而除交银投资外,资产负债率都大于85%,工银投资和农银投资更是直逼90%。
另值得一提的是,此前AIC债转股的资金来源并不限于资本金和母行对其的资金支持(资本金出资和降准资金、购买子公司发行金融债),还包括母行降准资金、优先股、同业负债、发行金融债、私募资管产品募资等。
自年7月5日起,央行对五大行、十二家股份行进行“债转股”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亿元。彼时在降准资金支持下,AIC展业了多项业务。
据统计,近两年五大行AIC发债频繁。年4月,工银投资最早发行19工银投资债01(3年期90亿元)和19工银投资债02(5年期10亿元)两个金融债。
截止目前,五大AIC共发行17只债券,累计金额亿,期限主要为3年和5年,债券品种都为银行间金融债,暂时未在交易所发行。
由于中小银行本身受限于资产规模和流动性新规要求,大多数情况会配置高流动性变现快的资产,因此目前中小银行对对于债转股参与积极性较低。
除了发金融债外,今年5月,银保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