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华尔街见闻对话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先生,赵老师分享的最新观点和精彩语录。
在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阶段,赵建老师将其定义为后发展时期,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状态。
社会科学和人类发展的周期跟春夏秋冬一样,每个季节都有风景。在风险性社会的后发展时代,这种中国社会发展的秋、冬季节,我们可能更适合冬藏,更适合研发,更适合精神产品再造。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巨变,看到宏观新坐标的位置。
本期见闻大师课特邀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先生,带来对全球宏观热点话题的深度解读与最新思考,从全球秩序的重构到大变局时代的危机管理与极限生存,帮助投资者建立全面的大宏观分析框架。
本期大师对话录将围绕中国宏观新坐标展开,分上篇、下篇两集,更多详细的课程解读,欢迎加入赵建大师课《中国宏观新坐标》。
中国的“新坐标”在哪里?
华尔街见闻:在本期大师课中,您提到了“大宏观分析法”,请问赵老师,“大”具体体现在哪方面?跟传统的宏观分析方式有怎样的不同?
赵建:这套大宏观分析方法是我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不是纸上谈兵。我发现在具体的投资策略中,传统的或者经典教科书上的宏观研究越来越难解释一些现实问题,同时对未来展望的准确度也不高。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最近几年,尤其是次贷危机后的10年,疫情这几年,全球宏观的风险因子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风险因子不再是经济层面或者周期性的风险了,而是一些结构性的、政治的、社会的、人文的因子一起冲击投资,对头寸构成了很大的干扰。如果还固守过去宏观研究的框架,很难去解释,也很难去预测。
这就倒逼我去思考一些其他学科的,尤其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历史、政治学等与经济、金融相关的应用。特别是在解释中美关系时,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很难找到相应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去解释这一切。所以说要再去研究美国历史、中国历史、国际政治关系的历史、地缘政治的历史。同时这种冲击传导至金融市场,引起很多情绪和心理反应,这些都倒逼我们去学习一些超越经典的宏观经济学。把人文学科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是有难度的。所以我称之为大宏观,所谓的“大”是指涉猎到的学科范围,整个大宏观的构建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探索。
华尔街见闻:本次课程的主题是《中国宏观新坐标》,您理解或者定义的“新坐标”是什么?
赵建:新坐标其实是大宏观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虽然坐标是一个空间概念,但我认为更多是一个时间概念。我们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拉长,才能更远地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对于一些当前难以解释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中国的新坐标在哪?是我所说的后发展时代。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新坐标是时间上的坐标,我把它定义为后发展时代的特征。虽然仍在框架之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经济体,但它不是过去以低资本存量和经济存量为推动的经济体。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可能已经过了快速长身体的阶段,到了要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包括叛逆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进入后发展时代,会展现出很多很多发展的成果。
中国确实富强起来了,但更多的诉求和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也在凸显。怎么去理解这种结构性的深层问题?这是传统经济发展理论难以解释的。我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理论,而是必须真正勇敢的去面对这些问题,然后叙述新的框架,在这种框架下,第一解释我们现在的问题,第二更准确的预判未来发生什么,提高投资过程中的胜率。
如何看待这次欧美金融风暴?
华尔街见闻:从当下来说,年开始美联储大幅加息,斜率历史罕见。在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基本都能看到,每次随着美联储的大幅加息,市场定价就是锚,发生偏移后都会出现一些比较重大的危机。请问赵老师,您觉得当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