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资产支持融资从美国开始流行。当时,美国银行导入了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和交易等级为代表的经济资本管理制度,随后这也成为美国银行经营管理的精髓,即量化、分析并管理所有的风险。
涉足金融的人们通常认为金融即是科学。确切地说,或许应该是“我想”认为金融就是科学。在经济资本管理中,它不仅可以量化信用风险,也可以量化商业风险和国家风险,并创造收益率。我们在每个部门、每个营业点、每个业务合作点以及每次交易中都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它细致缜密,可以被称为科学,我对此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然而,实际上,雷曼兄弟的破产已经暴露出这个破绽,即“金融不能成为科学”。问题出在哪儿呢?所有理论都是基于各式各样的前提和假设才能成立的,即使在金融领域也逃不掉这种宿命,因为前提和假设会随着理论的深度而增加。而且,如果单看每一个前提条件,总是会让人产生疑虑:“这个一直是对的吗?”证券化业务也是在一系列前提和假设的堆积下形成的事物。
在商业中,试图量化和控制本身是合理且必不可少的。但是,想要量化并尝试解决一切是不可能的。在我看来,次贷危机和雷曼冲击正好暴露了这种现实。那么金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些问题的推动下,我甚至一度脱离了我的金融职业生涯。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问题,且不去思考未来金融应有的样子,雷曼兄弟的破产将会重演。
撰写《泡沫故事》的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说:“泡沫总是在发生。”为什么泡沫会重复发生?那是因为经历过泡沫破灭的人一时离开了市场,如果不将曾经遭受过重创的经验总结移交,那么下一代就不可避免地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有泡沫时都会有人争论“这次一定不是泡沫”。即使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前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也总是能听到“过去没有折现金流的说法,也不存在什么抵押贷款”“过去的金融不是科学,现在的金融就是科学”的说法。
正如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所指出的那样:“虽然看起来似乎有新事物诞生,但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即便在泡沫的高峰期,最好的玩家也没能看穿这是泡沫。仍然清楚地记得,在年10月日本长期信贷银行破产前后,“下一个破产的是××”这样的传言不绝于耳,第二年雷诺就宣布将支援日产汽车。当时在花旗银行工作,负责日产及其金融子公司的证券化业务,在与日产集团进行巨额证券化交易的时候,亲身经历了负责企业并购的人员和日产内部相关人员不断奔走斡旋的场景。最终雷诺决定拯救日产并且成功结盟。
日本泡沫危机发生近10年后,雷曼冲击爆发。那些从事证券化业务的人放下了自己以前的骄傲,开始进行强烈的自我反省。于我而言,这也是让我离开金融行业的重要契机。从那时起,我也不断地问自己:“金融真的在创造价值吗?”“金融真的在为客户解决问题吗?”认为加尔布雷思的观点完全适用于当前的“大数据-AI”时代。
雷曼冲击前的美国金融业,包括我在内都过度相信“金融创造价值”。金融本来就不是独立的,它通过与各种各样的行业结合来创造价值。但是,随着金融的独立发展,“钱生钱”的游戏开始失控。失控的一部分就是上述所说的经济资本管理。到现在,我仍然认为经济资本管理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但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量化所有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商业风险和国家风险。
正如前文所述,在量化之前,假设“所有的变量都要服从正态分布”之类的前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变量都服从正态分布,这些假设上的错误导致本应如科学般精确的经济资本管理走向失败。忽略客户的商业模式美国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既包括过度重视投资者,也包括过分追求企业利润。雷曼冲击之前,美国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创造面向投资者的金融产品策略”和“打包出售策略”。那时候美国金融机构的三大业务是打包、出售与交易。
打包通常被称为主要业务,是创造(发起)金融产品的业务,代表例子像银团联合贷款、股票和债券的重组,结构性融资和证券化产品的重组也被包含在内。该业务的主要工作是与发行方公司合作,也可以说是融资方的工作。出售是指将重组的股票、债券和贷款等贩卖给投资者的业务。交易则是指用公司的资金买卖股票和债券的业务。综上所述,“打包出售策略”,就是将金融产品重组并出售给投资者的策略。
该策略本身的对错姑且不论,“过度”被使用却是真的。例如,为还款能力较低的人,也就是次级信用的人提供的重组贷款被称为“次级贷款”。将这种贷款债权出售并进行证券化即为证券化交易,在此过程中许多金融机构利用它们的子公司或业务关联公司开发出一笔笔面向消费者的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这对雷曼兄弟的破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为原资产的贷款和其衍生的金融产品都陷入了危机。
美国金融机构也是一样,传统银行的三大业务包括融资、结算和存款,这三项也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这在直接融资尚不发达,而大公司的资金需求也已强劲的时代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公司的资金需求也已呈现出低迷状态。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证券化业务诞生了,最终其竟然还扩张到了抵押贷款的部分。获利的只有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由于这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成为获利的源头,美国金融机构公示的净资产收益率(ROE)高达15%。
而从事这些金融产品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操作人员赚取的报酬已经增加到从数亿至数十亿日元不等。虽然不能仅凭高昂的报酬就说这种经营方式不合理,但是,显然只有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受益于这种“打包出售战略”。投资者不是金融机构的唯一客户。普通公民,也就是存款人和融资公司也是金融机构的重要客户。不幸的是,“打包出售战略”严重偏向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该策略中始终贯穿着“银行法则”。
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公司本身财务项目、改善管理指标并让股东满意的策略,但无法兼顾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例如存款人或融资公司就并不在项目之内。这项策略严重违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当时的金融机构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也在进行自我反思。对于轻视金融原有的功能而执着于谋利的金融机构,大家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多。金融真的能创造价值吗?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真实的”。在金融服务中,比起投机需求,真正需要关心的是本质需求。因此,如果要问什么是真实的,自然会想到本质需求。
房地产泡沫破裂和雷曼冲击爆发时发生了什么?在雷曼冲击前,除少数企业外,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数十家新兴房地产公司已经倒闭,只有获得银行支持的公司得以幸存。这与年泡沫破裂时的情况完全一样,一家公司能否幸存主要看是否能得到银行的援助。而银行只为一些实体经济运作良好的公司提供援助,比如稳定经营的公司和开展强大社交性业务的公司。
亲身经历了这些情况,我不得不思考金融是否真的创造了价值,金融的作用是什么,金融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摆脱短期主义并“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如雷曼冲击被认为是百年一遇的危机,我们看到了。但如果我们能看到年、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的话,或许我们会克服短期主义的限制。关于“钱生钱”的争议一直以来都很大。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的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中,有一个公式“r>g”十分有名,其中r指的是资本收益率,即投资股票或不动产获得的收益,g是经济增长率,即劳动所得收入的增长。
我们理解的普通业务既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售某种东西赚钱,也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赚钱。然而在金融的世界中,货币本身没有狭义的“工作”行为,但是,通过“钱生钱”的方式能够获得超过普通业务的资本回报率。那么金融如何创造价值呢?雷曼冲击展示出“r>g”的矛盾,令人感到金融并没有真正在创造价值。但是我不这么认为,金融真正的作用应该在其他地方。
结语
在考察新一代金融时,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观点。如果不从这些根本问题上考虑,那么在数字化方面已经落后的现有日本金融机构将无法与金融颠覆者竞争,这是因为金融颠覆者正在解决这些根本问题。从下一章起,将介绍金融颠覆者和现有金融参与者的发展动向以及新一代金融业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