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山西省经济转型势头向好,金融业运行稳健,
TUhjnbcbe - 2024/4/22 18:28:00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http://www.xftobacco.com/m/

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山西省牢固树立“转型为纲,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在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同时,全力推进具有较强牵引性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着力提升转型综改示范区引领效应,加强大同、运城、晋城、长治等地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高质量发展主阵地的聚集、示范效应,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推手,实现经济提质升级。

年山西省出口高技术产品.2亿元,增长2.8%,年,山西省对79个新能源汽车、电子通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新兴产业项目实现累计近亿投资,高技术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年-年间,山西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年5.5亿元上升至年.2亿元,增长56倍。从企业数量来看,根据现有数据,山西省年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达到个,较年增长33个,涨幅22.76%;

从从业人数上看,从年至年,山西省高技术产业从业人数由人增加到人,增长近4倍,说明山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从高技术产业占GDP比重来看从年占比0.51%上升至年的1.82%,占比有所上升,说明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在上升。

但是,从数值上可以明显看出山西省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很低,发展劲头不足,甚至在部分年度产值呈现下滑趋势。这与山西省高技术产业基础薄弱、起步晚、人才缺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有关,导致近年来山西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速放缓。

此外,山西省高技术产业从业人数涨幅远高于企业数量涨幅,由此可见,山西省高技术产业产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已有高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张,但是受资金、环境、人才等因素限制新企业设立速度较缓。

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从第三产业规模来看。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知,山西省第三产业产值于-年间由.58亿元上涨至.87亿元,增长28.5%,且占GDP的比重超过50%,说明在产业发展的市场调节以及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下。

即使在资源型经济长期占据主导的山西省,第三产业仍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山西省正在从煤炭经济“一枝独秀”转向服务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能源革命和需求转变的背景下,“消费者产业”会给该内部产业带来巨大需求,第三产业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看。对于山西省而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使其降低对资源型经济的依赖度,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技术支持,是提高山西省制造业发展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在-年间发展规模扩大了近四倍,且其法人单位数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也从15.16%上升到了27.35%,尤其在年,在第三产业单位数下降8.38%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单位数仍然保持上升趋势,说明山西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渐改善,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增长趋势高于生活性服务业。

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单位数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还不到30%,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仍属于发展的成长上升期,发展空间较大。

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上看,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在年至年实现逐年递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经从.27亿上涨至.13亿,涨幅达到61.78%,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但五年间仅上涨3个百分点,且占比尚未超过50%;

山西省服务业仍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这是源于山西省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在山西省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尚未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没有形成大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的现实条件。

近年来山西省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并依托其丰富优越的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了山西省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总收入由年.44亿元涨至年.21亿元,增长迅速。

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年到年,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六大构成产业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涨幅最高,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从绝对量上看,年金融业增加值超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据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第一位,这说明金融业强有力地推动了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在年占比接近三成,而科研技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山西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山西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动能转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西省政府在这一期间不断加大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力度,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贷款、基金管理等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框架结构已经初具规模。

金融业运行稳健,实现信贷规模地稳定适度扩张,对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点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能力增强。

山西省金融业整体发展历程。近年来,在政府牵头引导下,山西省经济转型势头向好,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经济发展积蓄能量。开放至今,山西省金融业增加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在年以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金融发展实现规模的扩张。

对山西省金融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如下:

第一阶段为-年,处于初期起步和扩张阶段,开放为山西省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金融业增加值从1.7亿增加至94.7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8%。

第二阶段为-年,处于冲击后的缓冲和调整阶段。年金融危机席巻亚洲,为了配套刺激内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履行负责任大国形象防止货币贬值,我国施行一系列紧缩的金融政策,山西省金融业发展遭遇寒潮,增加值下降。

第三阶段为年至今,处于规模急速扩张阶段。随着国内外大环境的稳定以及金融业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凸显,山西省愈发重视金融行业的发展,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市场机制和体系建设,各类型金融机构纷纷在山西设立起来,山西省金融业呈现快速扩张趋势,于年破千亿大关。

山西省金融业发展特征

(1)金融规模不断扩张,金融效率有待提高。通常用金融相关率来衡量金融规模,为了更加完整地反映山西省金融规模的变化,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股票的市价总值以及各项保费总收入总和与GDP之比计算金融相关率。

年山西省金融相关率仅为0.8,此时金融对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很低,年上涨到4.26,增长速度较快,说明山西省的金融规模逐渐扩大,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

通常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比例作为衡量金融效率的指标,这一比例越高说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投资转化率越高。金融效率受宏观经济环境、资本市场波动以及政策性因素影响。近年来,山西省金融机构存贷比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

山西省金融效率以年为节点出现阶段性变化:在年到年间存贷比呈现明显下滑,比例从接近2下降到低于0.5,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山西省国民收入水平不断升高;

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大众投资意识落后保守,且投资的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数社会闲散资金流向银行储蓄,引起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快速扩张,而出于风险等因素的考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较缓,使得部分可使用资金在金融机构内部积压未转化为投资。

年到年,山西省存贷比回升至0.73,这一变化得益于公众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消费欲望和消费热点不断增加,公众资金用于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使存款余额的涨幅放缓。

从具体数值来看,虽然山西省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有所回升,金融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山西省金融体系长期由国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大量的公众闲散资金仍被积压在银行体系内部,使得资源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配置,金融机构运营效率较低,储蓄资金向投资资金转化的速度慢,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从劳动力转移来看。年,山西省就业总人数达.5万人,较年.2万人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从图3.3可看出,虽然就业人口总数显著增加,但山西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变动不大,年就业人数.1万人,年为.7万人,数值浮动差距小。

而从人数占比上看第一产业劳动人数占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占比从65.07%下降到35.04%,降幅达到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呈现阶段性的波动趋势,年-年人数上升,年-年略有下滑,在年-年平缓上升,年-年再次呈现下滑趋势。

但从占比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较为稳定,在20%-30%之间浮动。第三产业就业情况不论从绝对量看还是从占比看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由.2万人升到年的.6万人,增长近6倍,占比也从15.35%上涨至44.13%,增加近30个百分比。

山西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经历了两次变化,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占比于年超过第二产业,年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经历从“一二三”模式到“一三二”模式再到“三一二”模式的转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放以来,山西省第一产业人员已经饱和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逐年下滑,但是人员没有出现显著下滑,未释放出绝对量劳动力。

结语

这是由于山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所致,未实现绝对比例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转移。由此可见,随着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工业转型项目稳步推进,服务业保持现有上升势头,山西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势必会出现显著发展阶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省经济转型势头向好,金融业运行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