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有一句至今都很精彩的台词: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这句话用在各个行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行业显得尤为贴切,您看不管是美国的华尔街,还是香港的中环大道,那都是人才密集,人精扎堆的地方。不过,这句话用在国内的金融行业,倒不一定如此适用?听听来自一家金融机构高管的话,你或许会明白一些。
最近,在一家银行的例会上,高管问在座的管理人员:“公司什么资产最值钱?”
有人抢答:“21世纪当然是人才最值钱。”
在座的人哈哈大笑,一是表示赞同,二是给同事的幽默机智予以回馈。这位高管也笑了,然后慢慢地说:“你们也太看得起自己了,在中国,金融机构最值钱的是的牌照!我们公司,最值钱的资产是牌照。“
一语既出,四座皆惊。没有人反驳,不光是畏惧上级权威,更是仔细想来这话的确千真万确。国内的金融行业,本来就是实行牌照管理,垄断经营。只要能够拿到牌照,基本上就是领了一只下蛋的鸡(您要把鸡养死了另说)。因为在牌照的背后,是国家给予的许可信任和风险背书,相比较很多竞争性的行业千方百计要弄个“省标国标”和民族品牌,以壮声威,取悦百姓;人家金融机构一开业就是国家特许持牌经营,往那里一坐一脸淡定地告诉老百姓:国家批准的,你信还是不信?
持牌经营,业务做错了出了风险那是违规,会被监管警告处罚,但是不会轻易触犯法律;反过来没有牌照经营金融,非常容易触犯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法律红线。
持牌的金融机构是亲儿子,不光受益于行业准入和保护,而且出了风险各级政府都会全力拯救。到现在为止,有被接管重组的银行,还没听说哪个银行会彻底破产。因为是持牌机构,所以在利率上国家都给予特殊照顾,最新出台的法规明确民间借贷的最高保护利率不得超过15.7%,但是后面又加了一条:持牌金融机构除外。也就是说,司法打击高利贷的对象是民间草根金融,持牌金融机构照样可以把利率做到24%。不管你服不服,我是服了!
所以这位行长的话一语中的,在中国金融领域最值钱的是牌照,而不是人才,牌照稀缺之下的结果就是行业垄断和用户歧视。行业垄断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作为利益集团,打击和排挤一切新兴金融业态,这些例子就不用举了,你会发现很多新的金融业态都消失了,最后还是银行信托等大哥一统江湖。
行业垄断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几年前各种资本都在跑马圈地,不惜代价的获取金融牌照,但是如今金融机构背后的国有资本不断的排挤其他资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产权垄断,金融机构背后非国有的控股股东在加速出清。现在,关于金控的监管在日益严格,连很多互联网公司的金融板块,都改名叫“数字科技”而不再冠以“金融”二字,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政策对不同资本属参与金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社会资本对金融监管的敬畏之心。
而用户歧视这事,就像马云说的那样,中国的金融行业,只愿意把钱借给有钱的企业和有钱的人,用开当铺的模式经营着现代服务业。在中国,越是需要钱的企业和个人,越不容易拿到融资,因为贷款的门槛太高了,在银行眼里除了抵押外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反倒是那些不需要钱的企业,偏偏会有信贷人员走后门托人情要给你放贷款,那些不需要钱的个人,会有各种银行的高级服务给你提供信贷便利。
大量的金融资源,沉积在低效率的错配用户上,所以本身面向普惠对象的金融资源稀缺,造成了普惠金融的资金成本很高,更多需要钱的人最后反倒被高利息的普惠金融给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压垮。金融不能服务需要融资的人,这种怪相估计在中国是最为典型的,背后其实就是金融牌照的垄断性和行业的相对封闭。
而这种行业怪相和扭曲的金融机制造就了蚂蚁金服,就如同当年商业地产的高房租造就了阿里巴巴一样。蚂蚁金服靠着几张网贷公司的草根牌照,打造出了2万亿的金融科技帝国,引发了社会的思辨和行业的争议。不否认蚂蚁的金融科技和人才力量,但是如果没有这几个最起码的草根牌照,蚂蚁金服干的不就是匹凸匹的事么,说不定早就被围剿肃清了那里会有今日?如果没有这几张草根牌照作为合法护身符,马云这个人才就是再天赋异禀,神通广大,也根本无法分羹中国金融行业的饕餮盛宴。
所以,蚂蚁的经验也再次验证了那位行长的话,在中国金融行业,最重要的是牌照,而不是人才。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么?上市以后的蚂蚁金服的成行之路,是靠牌照扩张,还是靠金融科技和金融人才?一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