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投资基础知多少之行为金融学一
TUhjnbcbe - 2024/1/29 16:53:00
白癜风信息 https://m.39.net/disease/a_9308646.html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两大基石上的。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金融市场的投资者行为并不是理性的,很多时候,小到投资者大到整个市场的“情绪”都是不稳定的。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将人类心理与行为纳入金融的研究框架的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

你、我、他,市场上众多投资者不是事先编好的程序,有血有肉的人。

行为金融学的提出

1.发展初期。一般认为,在19世纪,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理预期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基于投资者“动物精神”而产生的股市“乐车队效应”

2.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从年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行为金融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模型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会计和过度自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于年提出的“期望理论”更是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不过由于当时“EMH”理论深受市场追捧和大众对将金融学与心理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研究方式的不认可,行为金融学研究并未受到重视。

3.金融学行为金融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市场不断发现的异常现象引起金融学界的注意,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金融理论还不完善;再加上期望理论得到广泛认可和经验求证,所以这个时期的行为金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个时期行为金融理论以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者研究为代表。内容包括: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心理会计等问题、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对比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证券投资者是理性的,按照最大效用原则进行个体的投资活动,并且具有风险厌恶的特质;证券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了投资者及全体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理解与认同,价格是随机漫步的、具有不可预测性,没有人能够持续获得利润。

行为金融学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

经济环境出一般经济状况的改变,但由于个人因素的差异,不同的人对经济情况会有不同的认知与感受,加上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投资者的行为表现而与经济环境会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换言之,不同的个体对市场或经济状况会有相同或不同的“认知”,进而转化为行为和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再反馈到市场和经济中。

市场或经济状况是群体投射的结果,市场或经济的演进,是一连串认知与投射的过程。“人”在此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以股票价格的决定为例,股价的变动可能来自公司本身基本面的变化(市场和经济状况的变动),也可能反映了投资者个人预期的改变(心理因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传统金融理论将人视之为理性,或认为价格变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基本面的变化(盈利水平、行业基本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等),而忽视了个人和群体决策的作用。相反,行为金融学则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

总的来说,行为金融学试图用新的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范式去代替传统金融理论的机械式的力学范式。但同时,行为金融学也承认传统金融理论的范式在一定的范围和某些情况下仍然是正确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投资基础知多少之行为金融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