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当代年轻人正被定义绞杀
TUhjnbcbe - 2024/3/10 17:47:00

当代年轻人我这里特指90、00后两代人,这两代人成长于我国发展最迅速的时代,但与之相对的,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观等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形成。这使得这两代人既缺乏对新时代探索的理论基础,但又不甘于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觉得未来大有可为,却又无从发挥,是内心十分矛盾的两代人。

正如标题所说,当代年轻人正被各种定义,但是这种定义往往是时代的残垢,正是这些本该遗弃的残垢,成为了压死当代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时代缺乏的是一种新的集体意识,而不是在过去高速发展20年间,被资本创造的意识。

当代年轻人正被定义的“成功”绞杀。现在打开抖音微博,个个都是年入百万,豪车豪表,大别墅,打开小红书月入一万以下的都不配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收入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评判成功标准的唯一选项。网络上的“有钱人”太多了,以至于年轻人都在怀疑世界上是不是就我是穷人,陷入深深的迷茫。什么时候成功变成必须是顶峰了?每个人的成功不应该都由自己定义吗,那些一生支援乡村教育的不是成功者?那些把青春奉献给边疆的不是成功者?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峰,就算我们比别人没钱,比别人矮,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创造我们人生特有的意义。想起不久前一个相亲对像,我聊起去新疆穷游的经历,结果她说那些川藏行徒步爬山的好可怜呀,我当时一脸问号。然后她说她去泰国怎么怎么玩的,花了花了多少钱,买了买了多少纪念品,我寻思这不是纯纯的被洗脑了。有多少人一生投入到了登山或徒步探险事业中,那种对抗大自然,超越自我,创造奇迹的事业,伟大程度和你去泰国当猪被宰有得比?

当代年轻人正被定义的“婚姻”绞杀。90初的已经到了30这个神奇的年纪的,常常被说“三十而立”,要是还没结婚,那还要天天被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每每从老一辈口中听到这些话时我都很想笑,知道这些老话的真实意思和背景吗。“三十而立”是孔子说,自己三十岁才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指取了媳妇没告诉父母是不孝的。不过不论怎么样,当代年轻人已经陷入了被逼婚的环节。当代年轻人的父母往往站在自己过往的角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严厉批判单身狗,单身狗已经不是人(鄙人有幸,27岁时已经因单身被父亲指骂不是人),前几年我还耐下性子慢慢劝他们,后来发现是无用功,每次聊必然是相亲开始,道德绑架贯穿(比如家人身体不好,三十了年纪不小),亲朋好友天伦之乐描述,最后不去相亲就不是人了。

什么时候,婚姻已经被定义为越早越好,在父母眼中30岁不婚就是晚婚了,忍不了。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看是没错,但是大人,时代变了。现在30岁,人生才正精彩,宛如早晨8、9点的太阳,还有更多美好的人和事等待我们经历,为什么要把婚姻过早的定义。我有仔细想过,为什么年轻人被催婚难以反抗,原因有几点:一是年轻人工作时间短,经济实力不够,在家庭中往往是谁掌家谁话语权高,很是嘲讽,一旦年轻人要步入婚姻就一定要买房,一旦接受父母援助,那么就很难反抗父母的安排;二是传统的教育,把我们塑造成“听话好宝宝”,因为“听话”是最不用付出成本的,走自己的路,失败了代价自己承担,“听话”后失败了,可以把责任甩给父母。但是真的“听话”步入婚姻就能甩开自己的责任吗,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别人负责。最近,我那老父亲给我介绍了个离异的三十大专老师,我本着礼貌的心态和女方接触了几次,并了解她离婚原因,是因为他前任要去外地深造,她没同意,然后他去了,就离了。他们是在学生时代交往的,大学毕业后就结婚,结果1年不到就离了,现在她妈每周都在给他安排相亲。我想说的是婚姻不是应该越谨慎越好吗?婚姻是权力和义务共存,什么都不想付出,把婚姻理解成人生幸福的起点是会付出代价的。

当代年轻人正被定义的“消费”绞杀。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消费逐渐被定义成“资本的形状”,消费不再是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喜欢什么,而是现在大家都要什么,流行什么。类似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糖葫芦草莓塔”,真的很喜欢吗?真的很浪漫吗?恐怕自己不是这么想的吧,无非是别人有我也要有。人的本性就是气人有,笑人无,商家就抓住了这个心理营销,再加上现在网络的精准推送,就给人感觉这东西很火,不卖不是正常人的感觉,纯纯的大怨种摆了。

这几年年轻人养宠物的也越来愈多了,有些人是因为孤独,不过多数人是跟风,仿佛养一个宠物才能体现自己的爱心,没事晒下宠物,晒下一个月养宠物花多少才能体现自己的精致生活。这里面有多少消费是因为真正喜欢宠物呢?看看现在弃养的品种猫和品种狗有多少遍知道了。我只想说,宠物不分贵贱,不要轻易糟蹋它们的生命,不要拿炫耀宠物来彰显自己生活品质高,仅靠炫耀得来的快乐是廉价的。这里不得不说朋友圈,为什么感觉朋友圈的大家都过得很好,而自己很惨?因为发朋友圈大都是炫耀好的,不好的谁也不会发,所以不要在意“朋友越过越好”。比起拍照记录虚假的生活,享受并用心体验当前或许更重要。

在消费中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就是超前消费,现在的消费陷阱越来越多,动不动就是“轻奢”“小资”,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然后乘机掏空你的钱包,更有甚者“花呗”“借呗”用着也要消费,往往是这个月工资一到就还账,然后所剩无几,没办法继续借。但是在这种反复借贷中你的生活质量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每个月给的利息省下来能有不少了吧。比超前消费更恐怖的是很多人不自知,总觉得借钱1万元1天利息才5元不多,但是算成年化,已经接近18%了,妥妥的高利贷,很多人还觉得占了便宜。

当代年轻人正被定义的工作绞杀。不知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崇尚金融,都希望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现在依稀记得高考那年父亲给我报的志愿有几个是金融相关的,我表弟本科是建筑系,但是考研却选择了经济学相关的。这说明,普通人普遍认为只有搞金融才能挣大钱,这是何等讽刺,国内现状正是如此,有钱有背景的都去学金融学割韭菜,这正是高速发展下带来的价值观缺失。

这几年还掀起了,考公、考教热,大家又开始追逐稳定且安逸体制内的工作,仿佛不旱涝保收就不是好工作,这个现象在疫情笼罩下变得越来越严重。工作就一定有三六九等?什么时候我们判断工作好坏是轻松程度,而不是给这个社会带来多少正面影响,而不是这个工作能实现多少自我价值?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岗位,就是值得尊重的。

现在,尊重被大家逐渐忽略,表面上大家和和气气,但实则没有一丝尊重。尊重是从对方角度,而不是自己角度。经常刷到一些视频,一些人帮助乡间困难户,摄像头都怼到别人脸上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在做好事吗,尊重下对方好吗,先询问对面要不要露脸,其次帮助能不能不要这么露骨,给别人留点尊严好吗。尊重不是简简单单的你好、谢谢,尊重是静下心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当代年轻人无时不刻不在被定义,无时不刻不在被推着向前,可方向却不由年轻人自己决定。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声音,需要年轻人站起来为自己发声。比起匆匆忙忙的跟随人群涌动,更需要年轻人鼓起勇气放慢脚步,找到属于自己的的道路,这也是给未来年轻人开辟新道路的开始。这个时代需要探索者,可能在探索之后还是一无所有,但至少在你心中知道,自己是一座孤峰;这个时代需要探索者,当探索者逐步觉醒,数量越来越多时,一股新的有活力的文化潮流便就此而生。

要做到不被定义,需要做到几点:1、持续学习,人如果长时间空虚就会陷入队未来的焦虑或者对过去的悔恨,持续学习能让我们活在当下;2、做好不被大部分认可的心理准备,要打破定义就是打破资本的洗脑,这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在新的社会共识形成前,注定要成为“孤勇者”;3、不要对时间感到焦虑,做时间的朋友,你的人生由你自己绝对,不要受父母或者周围环境影响,过去正确的经验并不一定是现在正确的方法,人生什么时候都可以是起点,三十而已。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年轻人正被定义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