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商品经济中、金融与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深度金融或浅度金融分别对经济发展起促进或抑制作用;金融创新与呆滞亦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或阻滞力量。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推行金融深化战略,倡导全融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而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实现过程不仅是金融业的繁荣和发达过程,也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
西方的货币金融理论和政策,大都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就是说、隐含的分析对象是一些经济发达、货币金融制度比较完善、金融市场相当活跃的国家。这些理论和政策,对于经济欠发达、货币金融制度落后,货币金融活动比较呆滞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未必适用。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70年代中期提出的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压制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该理论就经济发展与金融的相互关系、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状况和应采取的货币金融政策与体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颇为新颖的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较大影响,也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
一、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征
发展中国家在货币金融方面的特征,麦金农和肖首概括如下:
1.货币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是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货币化程度低,就表示该国经济尚未摆脱“自然经济"和“物物交换”的原始落后状态,是经济不发达的重要标志。
2.金融制度呈二元结构。传统金融机构,指的是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摇会、当铺之类的民间金融机构。它们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或边远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二元金融结构是由这些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
3.金融市场落后。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地是割裂的,大量的经济单位互相隔绝,他们面临的生产要素及产品的价格不同,所处的技术条件不---,`收益率差异大,没有一种市场制度使之趋于一致。这种市场的不完全,表现在金融方面就是各经济单位的资金也是难以相互通融的。
4.政府对金融实行严格管制。表现在对金融活动作出种种行政性限制;对利率和汇率实行严格管制;国家银行占绝对垄断地位;金融业缺乏竟争。
以上四个特征一般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只是程度深浅的问题。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压制论就是以具备这些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为分析对象的。
二、金融压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
麦金农和肖认为,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一种金融压制的状态: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
造成金融压制的原因主要是:
1.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的分支不发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金融市场落后,就无法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金以供经济发展之需。
2.政府对金融业干预过多。首先是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和强有力的干预,各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竞争、致使金融活动的效率下降。其次是政府对市场发育采取种种抑制性措施,尤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严格的行政管制,使市场无法发挥对于经济的调节与疏导作用。
第三是对利率和汇率实行硬性行政管制而使其失去杠杆作用。从利率来看,政府硬性规定存贷利率档次,并且不允许自由浮动,当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时,名义利率无法补偿通货膨胀率,使实际利率为负数。对储蓄者来说,负利率打击其储蓄意愿,压低了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对于借款者来说,负利率刺激其贷款需求,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
从汇率来看,由于政府对外汇的严厉管制,使汇率无法反映外汇供求的真正情况,官方汇率通常是高估本国币值,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外汇的过度需求。而真正能用官价购买外汇的是一些享受特权的机构或阶层,这不仅使黑市和倒卖活动猖獗,而且造成本来就匮乏的外汇使用不当。
与此同时,低汇率打击出口业,使出口商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商品后收回的外汇,兑换成本币的收入远远低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收入;低汇率刺激进口,使那些有特权的官方进口机构,从中可谋取大笔额外利润,因为用官价将本币换成外汇,进口一些国内紧俏商品后,以国内市场价格出售,就能赚取大额差价,长此以往,必然是贸易逆差。
总之,由于政府压低利率和汇率。打击了储蓄和出口,刺激了消费和进口,在资金集聚困难,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政府只能要求国有金融机构进行计划性、政策性、配给式贷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3.市场发育不全。市场缺乏统体系,容纳量小,范围狭窄,特别是没有一种市场机制能够“拉平”分割经济中各经济单位间不合理的资产报酬率差异,资本存量得不到有效的调整。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和资本的社会平均报酬率下降。
在金融市场上,借款人正常的市场融资困难,非法的“场外交易”又成本高,阻隔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的大量中小企业主要靠内部积累来进行投资,以改革技术与提高实质资产的质和量,投资不仅需要进行货币积累,而且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跳跃式地进行。由此严重地影响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进程和效率,也极大地阻碍了技术革新、科技进步与应用推广以及有机构成的改善;桎梏了生产力的发展。
4.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是推行金融抑制的依据。这些误区主要在于:
(1)只有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某个阶段,才可以推进金融深化,而对于落后的经济来说则适合于金融压制。看不到金融深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越是经济落后越需要推行金融深化、否则难以摆脱金融—经济双落后的恶性循环。
(2)怀疑商品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力量,而宁愿相信由少数机构操纵的行政控制。事实上人为地干预只能使市场运作中形成误导价格,将经济引离合理的发展道路。
(3)对收益率的错误认识,特别是认为高利贷高利率同样具有剥削性质,导致成本上升以及通货膨胀,因此硬性压低利率。而低利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发出了储蓄和真实资本是否稀缺的错误信号,它们对流动性偏好如此苛刻,使得货币化进程受阻,并阻塞了储蓄的集聚和助长了储蓄的不合理配置”
(4)对货币失控的错误解释,以为那是市场机制和经济单位的自主性所致,故而对包括利率在内的价格进行行政控制,并用配给的方法解决资金和商品的供求矛盾。事实上货币失控不仅是当局不具备良好的控制手段或控制失效所致,而且是金融压制的必然结果。
三、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与金融压制相反,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如何,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存量与流量、金融体系的规模与结构、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衡量:
1.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扩大,期限种类增多,利率弹性大,质量好,其与国民收人之比或与有形物质财富的比值逐渐提高,货币化程度稳定上升。
2.金融体系的规模扩大,机构增加,服务改善,职能全面,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和竞争。如果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份干预,随着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就会出现多种类型的机构并能正常经营。
所谓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有两层含义,一是银行业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信托、租赁公司等等;二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如集体的,股份的、个体的。从而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和特权,让各类金融机构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提高金融业的工作效率。
3.金融市场运行正常,功能齐全。利率、汇率不受严格管制、主要由市场因素决定,既反映资金的供求情况,又反映投资替代消费的机会成本;在市场运作中逐渐缩小利率间的差别和降低融资成本,外源型融资便利,参与者众、金融工具多,市场容纳量增大。
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效应而产生的。
第一种是储蓄效应。金融深化的各种措施有助于增加国内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和吸引外资流入,增加储蓄的数量;通过有效动员和分配储蓄的各种融资活动加大社会资金的流量取代预算赤字、通货膨胀和国外援助的收入;通过金融市场的扩大和多祥化开辟优化储蓄分配的渠道,储蓄者可以获得真实和较充分的信息,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各类金融资产进行比较选择,促使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展开竞争,提高储蓄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第二种是投资效应。扩大了的储蓄可以增加投资的数量;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各种投资机会得到应有的储蓄支配权;灵敏的利率成为甄别各种投资选择的依据,其结果淘汰了低效益的投资项目,有利于新兴行业和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对储蓄流量进行竞争性和创新性分配,提高了投资效益和平均收益率。
第三种是就业效应。通过金融深化改善储蓄的稀缺程度和利用效率能给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促进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扩大就业的效应。另一方面解除利率压制以后将使资本相对昂贵,劳动力相对便宜,使人们转向劳动密集型而扩大就业。这对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有重大意义。
第四种是收人效应。一方面是扩大收入。通过上述三种效应,随着投资和就业的扩大,生产和销售的增加,人们的收入就会上升。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化,这主要是通过市场扩大和金融深化来减少特权收犬和垄断收人,拉平因割裂经济造成的收益不均。纠正扭曲的收人分配关系,铲除贪污腐化的土壤,充分调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语
概言之,金融深化论与金融压制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休戚相关、互为影响的。受到压制的浅度金融只能对经济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与此同时也抑制了自身的发展;推行金融深化则可以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等挣脱金融—经济双落后的恶性循环,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在繁荣金融业自身的同时,使落后经济步入持续协调增长的理想之路。
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压制论虽然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但其基本思路和许多分析建议能够切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情因而值得重视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对策的讨论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就我国正在进行中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而言,它也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