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融结构的概念及特征,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古典经济学在没有充分考虑其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情况下,仅仅以资本主义作为其先决条件。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依靠的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积累的增加都是扩大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
威廉·配第指出,生产力的提升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收入,这可以通过多样的方式来实现,比如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合理的人员配置、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等等,但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技术的革新和合理的人员配置来实现,亚当斯密相信,如果工人的数量和生产的效率有明显的变化,将会带来更多的财富积累。
经济学家萨一指出,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因素是资本和财富的累积,而经济学家大卫则把资本与财富的转换过程归结为利润。
经济学家穆勒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资本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劳动,它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西蒙斯认为,供应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又会受到供应的影响。马尔萨斯提出,经济增长是生产力供需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必须同时兼顾,否则就会造成经济危机。
新古典经济增长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研究中最早引进数学分析方法的一种模型,它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模型以凯恩斯的理论为核心,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过程,目的是解释实现何种条件时才能长期让经济保持均衡发展。
当然,这个模型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如果某一种增长率发生偏差,用模型进行解释时就会造成经济的滞后。
为了让这一模型更真实反映出经济增长的状况,并借此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需要对模型中的因素考虑的更全面。索罗、斯旺这两位经济学家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不能忽视人力投入和科技进步的作用,并详细说明了这两者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模型的不足进行了补充,新古典模型没有过多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
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的重点在于技术进步,因为如果社会人均产出增长率为0,那么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就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它的起源主要有:阿罗干中学模型、罗默开发模型、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把技术进步因素考虑进入模型以对其进行优化,这样在解释各国经济差异时就显得很合理了。
金融结构的概念及特征
Goldsmiths在年首先提出金融结构这一术语,他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指出,金融结构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个特点是金融发展的主要表现,金融结构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在目前金融体系中的数量、规模及由此形成的内在联系。
金融结构是指一国或区域金融系统中银行与证券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了“二分法”的观点,即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结构与市场支配型的金融结构。基于“二分法”的观点,银行与市场的关系不能割裂来看,他们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而且“二分法”太过绝对。
因此,提出了“三分法”的概念,即将金融市场分为发达和落后两种类型,然后在发达市场中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金融要素的构成、相互关系和量的比例分布构成金融结构,对金融结构中各种金融中介之间的规模差别又引入金融倾斜的概念。
较大一部分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将金融结构界定为一国经济体制下的公司融资方式,具体分为两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金融制度在金融系统中的不同比重和构成即为金融结构,并认为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最优金融结构。
学者对于金融结构的定义有很多,通过对几个权威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将金融结构视为一种在不同比例下的不同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的组合或竞争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金融结构的实质是具有复杂结构特点的组织。
各个历史时期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会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的特征,并指出形成一个体系复杂的系统将是未来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新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中,林毅夫认为产业结构在不同的时期内有不同的最优金融结构相匹配,并且从经济发展和金融结构的内在联系中也可以看出,金融结构必然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发生变化,政策、法律、制度等只能加快或者延缓这种变化,金融创新其实是一种动态演化的金融结构。
金融结构理论的发展
金融结构理论是国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金融约束理论并非对金融深化的彻底否定,而只是扩展了其范围。在对金融发展的研究中,发现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是增加储蓄—投资转换率,建立由基础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模式。
“二分法”的概念是21世纪初期出现的,它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根据企业外部融资的差异,将金融结构分为两大类,这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两种金融结构差异的比较,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判断该国金融结构的类型及状况,为后续金融结构优化打下基础。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对我国金融领域的研究也相对滞后。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于金融结构的研究逐渐兴起,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我国的经济改革作为主线来探讨金融体系的变化,然后再逐渐地对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每个时期的产业结构都有一个最优的金融结构向对应,而且,由于经济和金融的内在联系,金融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优化,从而使其朝着最佳的金融结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金融结构的探讨呈现出了区域化的趋势。金融系统在优化资金配置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一个区域的金融结构在区域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经济发展还会受到金融内部各成分相对规模的影响。区域内各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匹配的金融结构,随着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结构内部也会不断调整和优化,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要素资源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的要素禀赋还不够丰富,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要素资源,以获取金融服务的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系统的规模和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某些时候,金融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参与者的投资和储蓄倾向,当金融结构处于合理状态并能很好适应产业结构时,金融系统自身的基础功能就可以充分发挥,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和高效的配置,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证。
弥补初始的要素禀赋的不足,并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生产要素的积累也越来越多,经济增长中的主要产业也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金融结构也会发生相应调整以适应融资需求的改变,这就导致了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宜度不断增强。
不同的金融结构系统在分配金融资源方面的效率有一定的差别,金融效率的高低会影响到各国储蓄和投资之间的转换速度,从而影响到各国的金融资本分配。
产业结构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行业形成的,金融结构发生变化时,其中的企业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的影响层层递进作用到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金融系统能否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具生产力的企业和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上。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而金融系统必须通过合理、高效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才能保证系统在低风险条件下持续稳定地运作,同时,个体获得资源后会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提高资本收益,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既能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又能在产业发展中选出最有生产力的公司,推动产业发展的合理化与高端化,而且在此过程中,金融结构的比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可以说,在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将直接影响到资金的配置方向、融资结构的比例和行业的需求。
结语
总的来说,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程度高的地区,新成立的公司会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金融机构将资本导向技术密集型企业和新兴行业,使生产要素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实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