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个身价不到赵薇10分之一的人,为什么是
TUhjnbcbe - 2023/3/22 7:52:00

一段英国19世纪的古老谚语说:

有些人依靠自然和双手糊口,这叫工作。

有些人依靠“那些靠自然和双手糊口的人”维持生计,这叫交易。

有些人依靠“那些依靠‘那些靠自然和双手糊口的人’维持生计的人”维持生计,这叫金融。

“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大约十年前的一些珍贵文字,最近被集结成一本新书《足够》。上面的谚语来自这本书其中一章的开头。

虽然约翰·博格在年已经逝世,但看到这些生动的文字,我似乎仍能感到,那个一如既往向整个金融体系开炮的老爷子,就站在我面前。

约翰·博格是谁?他是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公司先锋领航集团(TheVanguardGroup,Inc.)的创始人,也是我最佩服的投资大师之一。

不为别的,就为他创立的指数基金,帮助了全世界无数理财小白赚到了钱。买过指数基金的人麻烦举个手?你们都应该感谢这位老爷子。

△约翰·博格

熟悉我们的粉丝可能还记得,去年我们就解读过约翰·博格的传记《坚守》。在那篇文章中我们讲过,指数基金就是:

首先,瞄准一个有名的股票“指数”,比如“标普指数”或者“纳斯达克指数”;

然后,基金管理人帮助投资者购买这个指数里全部或者一部分股票,买完后就等着;

最后,随着这些企业盈利慢慢增长,股市越来越牛,投资者就可以赚到利润了。

当年约翰·博格创立指数基金的时候,就有人上纲上线地宣称:这个行为是“反美国的”,是“反资本主义的”。那种感觉,简直要把他从美国给踢出去。

那一次,可以算作是约翰·博格第一次向金融体系开炮。

几十年过去了,叫嚣声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而被无数用户用脚投票的指数基金,兀自岿然不动。就连巴菲特都说:我最爱指数基金了,别问为什么,问就是省事儿!

在新出版的《足够》里,约翰·博格再次举起了匕首和投枪,向当下的金融体系发起挑战。

想起上一次他创立指数基金,把整个行业搅得天翻地覆,把金融行业的城墙都轰塌了,我心里就暗自窃喜,颇想问一句:老爷子,这次咱拆哪儿?

·01·

金融体系夺走了社会创造的价值

约翰·博格说:金融体系的游戏规则自古以来从未改变。这套游戏规则简单说是这样的:金融市场所产生的总收益-金融体系的成本=实际交付给投资人的“净收益”。

他认为,不管投资人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中赚到多么丰厚的收益,如果金融体系先把金融中介的成本扣除,再把剩余的付给投资人,这个收益可能就微薄了。

举个例子,美国国民为养老而积累储蓄的能力,被金融系统本身扒了一层皮之后,它的收益率就严重削弱了。

翻译成人话就是:金融体系拿走的越多,投资人赚到的越少。假如拿大自然打比方,那么投资人位于投资食物链的最底层,负责供养整个食物链,却承担着巨大的投资成本。

综合上述几点,他得出了一个毋庸置疑的观点:金融体系夺走了我们社会创造的价值。你细品,这像不像一个搞了一辈子金融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话?

他还引用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的话说:

大部分赚钱的活动都包含着深刻的反社会效应……随着高成本模式越来越受欢迎……这些赚钱的活动加剧了当前的有害流行趋势……

这个国家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被吸引到高薪的财富管理及其衍生行业,而舍弃了本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工作。

芒格当然指的是美国的情况,但是我看来看去,在字里行间,闻到了一股特别熟悉的味道。

·02·

乌鸦嘴,一语成谶

年5月,金融行业正如日中天,年的大血崩还没有到来。约翰·博格在乔治敦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次演讲,核心内容如下:

第一,你如果想进入金融行业,就要把眼睛睁大一点儿。你要想清楚,企图从客户身上榨取价值会带来数倍于收益的麻烦,最终会玩火自焚。(注解:韭菜刀两边都有刃,容易伤手)

华尔街有句老话,“金钱是没有良心的”,这句话固然没错,但不要因为听信了这句话就泯灭了自己的良心,也别因为这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品格。

第二,当你为几十年后退休的晚年生活做投资时,请你一定要记住:把金融系统从企业利润中所提取的费用降到最低。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自私的建议,你应该投资于低成本的美国与全球股市的指数基金(比如我们先锋领航集团管理的类似基金)。没错,这个建议确实是符合我的利益,但也是唯一可以确保你们能够从金融市场获取合理回报的途径。(注解:谁买过谁懂系列)

第三,不管日后从事哪个行业,你都得努力维护所在行业的专业价值观,也就是你要永远把服务客户当作首要任务,尽管这样的传统专业价值观如今正在快速瓦解。

此外,不要漠视你所属的社区、国家和世界的更大的利益。正如威廉·佩恩所言:“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但行好事,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释放善意,因为人生无法重新来过。”

事实证明,老爷子的确长了一张乌鸦嘴。

年7月,就在他发表演讲的两个月后,从花旗集团、美林与贝尔斯登等大型投资银行开始,金融业纷纷垮台。

罪魁祸首就是金融业历年来不顾后果推出的高风险、高成本和高复杂性的债务工具。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估值出现了巨额减记。截至年年中,这些减记总额达到了惊人的亿美元,而且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果然,当你凝望韭菜的时候,韭菜也在凝望你。

·03·

对金融业有好处的,

对社会一定没好处

约翰·博格在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标准普尔指数成分股企业在年合计利润总额为亿美元,其中金融行业的利润总额为亿美元,占了约30%的份额。如果把大型工业公司,比如通用电气的金融分支机构的利润也算进来,这个数字也许会达到甚至超过35%。

金融业对美国股市与经济的主导作用极为显著。以利润丰厚著称的能源与科技两大产业加在一起所实现的利润,还没有金融业一家高。而与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和工业巨头的盈利总和相比,金融业的盈利更是其三倍左右。

但是到了年年底,金融业的利润下降了近一半,整个行业的利润仅有亿美元。

年,标准普尔指数成分股企业合计利润约为亿美元,金融业盈利占比在那一年从30%缩水到只有17%。

不仅如此,金融业减少的利润占到当年标准普尔指数成分股企业利润下降总额的90%。

年,衰退仍在继续。为什么?老爷子说:只能说是恶有恶报。

众多投资者购买了金融机构创造的高风险债券,损失了数千亿美元,金融机构持续裁员,20多万金融从业人员失去了工作。

然而,大多数投资银行的高管依然坐享令人咋舌的高薪。

他在书里提到了一个故事。

就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崩盘以后,有个投资银行家告诉他的同事:“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我们损失了一大笔金钱;好消息是,这些钱都不是我们的!”

这个故事其实也在提醒金融从业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对金融业有好处的,对社会一定没好处。

·04·

三位美国CEO,

在金融危机中发了大财

老爷子骂人是要点名的。他说:我们来看看在金融圈内声名显赫的三位首席执行官吧,他们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辜负了客户和投资人的信任,却领取了高额薪资。

年10月,查尔斯·普林斯出任花旗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花旗当时的股价为每股47美元。

△查尔斯·普林斯

虽然这家银行在随后几年依旧表现不错,但自从开始涉足高风险的投资组合,短短5年便出现了巨幅亏损,迄今已核销了约亿美元。

花旗集团的股票收益从年的每股4.25美元骤降至年的0.72美元,在本书撰写时,股价约为每股20美元。

在经营情况不错的年景,普林斯先生拿走了1.38亿美元的报酬,但当灾难性的后果发生后,他却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惩罚。(年11月4日,普林斯辞职离开。)

美林的首席执行官斯坦利·奥尼尔的情况如出一辙。美林的投资组合也累积了相当高的风险,年年底风险激增,资产减记亿美元(可能还会更多)。

△斯坦利·奥尼尔

美林报告的当年每股净亏损为10.73美元,公司股价从每股95美元暴跌至20美元以下。然而,在年至年,奥尼尔先生总共拿到1.61亿美元的酬劳,没有因为公司受损而受到任何影响。

他在年10月辞职,董事会还全额支付了他的退休金计划(退休金1.6亿美元,奥尼尔从美林总共拿走3.21亿美元)。

最离谱的也许是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E.凯恩。从年到年,贝尔斯登的股价从每股12美元一路涨到美元,凯恩也拿到2.32亿美元的报酬。

△年,贝尔斯登总部大楼前,人们拿着詹姆斯·E.凯恩画像抗议

然而,贝尔斯登的投资组合风险过高且缺乏流动性,加上高杠杆率(资产总额约为资本金的35倍),导致贝尔斯登濒临破产。

最后,美联储不得不出面担保贝尔斯登大部分投资的价值,摩根大通才决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这家公司(最终收购价格提高到每股10美元)。从股价高位计算,股票投资人损失了约亿美元。

然而,数百万美元的薪酬早已被凯恩先生装进自己的口袋。尽管凯恩在贝尔斯登的持股价值一度高达10亿美元,可他在年3月卖掉股份时,也仅拿回了万美元。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万美元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尤其是考虑到其他投资人的巨额资本损失,以及数千名在公司的破产中无辜受牵连而失去工作的员工。

约翰·博格套用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的话来说,在成功的道路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却只为这么少的人换来了回报。”

·05·

世界上需要这么多金融分析师吗?

这几年来,对冲基金经理的巨额收入以及投资银行家的优渥薪水与分红,对商学院毕业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因此华尔街不可避免地成为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尽管查理·芒格和其他业内人士发出了警告,金融市场也日渐失去了其发展势头,但是年轻人还是如潮水般涌进金融业。

在约翰·博格写书的时候,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的人数已经破纪录地达到8.2万人。知名财经杂志《巴伦周刊》最近报道称:

“特许金融分析师报考的人数超过14万,这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人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为了拿到梦寐以求的‘特许金融分析师执照’,耐心地排队参加考试。”

约翰·博格说:“看到如此场景,或许我应该感到高兴,毕竟,这是我整个职业生涯的使命;然而我却担心,这些挤破脑袋要入行的人心里想的是自己能从社会捞到多少好处,而不是自己能给社会提供怎样的价值。

而且,我敢说,他们所服务的金融机构所收取的费用,整体来说会超过他们创造的价值。这就是我希望大家好好考虑的问题:美国金融体系所收取的费用,与其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脱节……”

约翰·博格在书里的吐槽,不禁让我们想到了眼前的现实。

显然不止是在美国,某些私募基金的经理们,为了自己的“业绩”,盲目地把数据做得“好看”,并不在乎投资人尤其是散户们的长期利益。

显然也不止在美国,优秀年轻人被金融行业的高薪所吸引,纷纷放弃实业,放弃科学研究,奔向金融公司。

要么当明星,要么做金融,要么当了明星之后去做金融,难道这应该成为中国青年的理想吗?非要等到没有芯片、没有高精尖设备,到处被人卡脖子,我们才能觉醒吗?

这就是约翰·博格向今天的我们抛出的沉重的质问。他的那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对金融业有好处的,对社会一定没好处”,让人不寒而栗。

为什么我们要敬佩约翰·博格和他创立的指数基金?为什么我们至今犹觉得他十年前的话振聋发聩?就是因为约翰·博格始终没有忘记金融的初心。他没有把自己做成世界排名前几的富豪,却让世界上很多穷人有了赖以续命的依靠。

约翰·博格在年初去世的时候,全部身家不到7亿人民币,是农夫山泉创始人的千分之一,是被控制前的赵薇的几十分之一。

斯人已逝,指数基金长青。试问那些无所不用其极割韭菜、滚雪球、吮吸社会价值的“资本明星”和“商业大佬”,你们是否汗颜?你们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

本来,金融产业的诞生,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得利,但在钱堆里打滚久了,它就变了面目,开始茹毛饮血、杀人如麻。

然而一次次的明星爆雷和金融崩塌过后,我们仍旧坚定地相信,任何一个行业想要长长久久发展,都要恪守的原则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愿更多坚信这条价值观的人,能从约翰·博格的言辞中得到领悟,能拥有并且细读这本《足够》。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身价不到赵薇10分之一的人,为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