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尴尬的消费金融平台导流迷你贷伤害了谁
TUhjnbcbe - 2023/6/15 21:00:00

来源:贝果财经

尴尬的消费金融:平台导流“迷你贷”伤害了谁

本报记者/郑瑜/张荣旺/北京报道

一直以来,由于互联网平台坐拥渠道优势,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普遍寻求与之合作,借助其流量提升放贷量。

年至年,陆续有用户在网上反映自己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报告中居然出现了几十元的个人消费贷款记录,而记录则来自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这些用户大多并不知情,在联系上消费金融公司后,方才得知是使用了助贷平台与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的信贷产品进而产生了征信记录。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这些由助贷平台负责获客、消费金融公司负责放款的信贷产品,最低贷款金额仅为21元。尽管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平台越发精细与“抠门”的导出流量已经不是秘密,然而除去“买流量”支出的获客成本、资金成本、风控成本、运营成本等等,千元到万元不等的消费贷或尚有利润可言,几十元的迷你贷如何能够获利?金额如此之小,若发生逾期又该如何处置不良资产?

迷你贷现象的背后,显现出中小消费金融公司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在一些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看来,依托外部平台导流已成为不得已的“奢侈”之举……

 行业合作成本逼近盈利线

流量平台金融生意的兴起,始于小额消费贷款的火爆。

特别是在金融线上化获客已经成为常态的现状之下,消费金融公司从补充地位与利率水平上无法同商业银行直接开展竞争,客群更为下沉,对于线上场景、流量则更加迫切。坐拥庞大月活跃用户的流量平台与中小消费金融公司的获客能力悬殊明显,流量平台助贷导流与自营金融业务快速崛起,地位强势。

不少从业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这种合作方式中,流量平台的话语权越来越重。杭银消费金融方面告诉记者,当前,流量平台合作作为消金公司的一种获客模式,由于各消金公司纷纷争抢与国内大型流量平台的业务合作,直接导致流量与获客成本高企。

有行业内高管曾公开表示,在与流量平台的合作中,一直被卡在消费金融公司盈利线上。“之前和一家流量平台合作,整整一个月都没有获得什么优质流量,平台给我们的答复居然是因为我们通过率表现优秀,所以给了一些‘更难’的流量。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流量平台是在‘酒多了掺水,水多了掺酒’。”

“但凡流量平台自己能挣钱的(流量),一般不会卖给外部。”有消费金融公司高管表示,现在来自外部的优质流量越来越少。与前几年互联网流量红利期不同,当前线上流量红利越来越少,流量平台普遍寻求更加充分、精细化的经营客群,利益最大化地变现流量,比如自营金融业务。提供给外部合作方的流量越来越少,质量也在下降。

目之所及的是,当前流量巨头前赴后继推出自营金融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购物、餐饮、出行差旅、社交、游戏、资讯、娱乐的各种APP(手机应用程序)。“计算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通过率与资产质量,推算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情况,调控消费金融公司能够获得的利润已经是惯常做法。”前述高管表示。

这位高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流量平台在一笔借款利息中收取20%~30%的流量费用,而消费贷款利率普遍在20%~30%,等于6个点是佣金支出。“等到流量平台觉得这20%~30%还不如自营金融的时候,它就不会再给消费金融公司了,哪怕消费金融公司愿意支付这么多导流费。”

除了流量质量问题,合作获客后的能力匹配也不容忽视。有消费金融从业者表示,通过平台获得了流量,也需要相应的科技实力完善风控,才能“接住”流量。“从平台导流过来,风控技术也备受考验,用传统的作业方式,消费金融公司是无法有效运营外部流量的。”

消金公司隐匿在助贷平台后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还发现,除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之外,买流量的弊端也同样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尴尬的消费金融平台导流迷你贷伤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