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经济增长本身是提供正向资产回报的,所以也就意味着大家所谓的‘只要较长期持有股票性资产,你一定能够获得正向的回报;回报率是14~17%左右。
、年到疫情前回报率是非常差的,大约-0%到-30%,但每次危机后的两年回报率会异常的高,远远超过了经济的正常回报率;疫情后年资产回报率也会非常高。
3、泡沫化并不可怕,只要在推回到正轨后用经济增长去消化掉估值,那就没有问题。问题不在于泡沫化,而在于通过经济增长逐步消化掉估值来提供14~17%的回报,还是消化不了而让估值的压力变得巨大?
4、如果你的资产端回报率更多由价值部分来提供,也就是更多由巴菲特的回报率来提供,你的稳定性就极强。但如果更多的是估值端提升,比如说类似于现阶段的ARKK木头姐的投资方式来提供,它的稳定性就更差。
5、无论你在香港买什么资产,第一件事情是先看流动性的多少,如果流动性多、你预判全球流动性是扩张的,你再去里面挑好资产,反之就不要去香港里挑资产。
6、如果中国人民银行降息的话,对资产会有帮助吗?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是作用于经济,而不是对金融市场估值定价的作用,这是两个概念。作用机制是从货币到经济到产生回报率,而全球估值的锚是美元的实际利率。
7、在美联储大幅度降息、全球利率很低的时候,你就去做一级市场风投,别去投价值;在利率下降的环节绝对是要跑输那些买未来真正创新的(行业),可能5倍买、50倍能卖出去。
8、很多A股里的市盈率和实际资金成本完全是相反的,资金成本越高,高估值、高市盈率的就会跌得越惨。如果你不得不买的话,肯定是从成长起到价值上,从高市盈率起到低市盈率上。当然如果资金成本大幅度下降,你也没必要非得抱着价值不动,可以去追求一些冒险性的投资。所以说在资产负债表两端,你赚的不一定是价值的钱,还可以是估值的钱,但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赚。
9、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美联储加息的问题,还要考虑美联储加息产生的外溢冲击。
10、全球化的撕裂会不会在这两年继续发酵。如果是这种情况,很多资产的配置和路径思考是不太一样的,需要注意这一点。4月15日,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在一场路演中就“大类资产观察:疫情影响下的五类因子”的话题做出了上述判断与分享。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